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要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这是政府的庄严承诺,由于目前房价一直没有松动,保障房建设也被视为最终打破僵局的利器。
时间已经过去了5个月,保障房建设目标能否实现?面对资金、土地、利润等挑战,很多民营房地产商对保障房市场目前仍存观望之态。国资委下发通知,要求央企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那么,央企先行能否在保障房市场掀起波澜? 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办副主任苏贵锋介绍,本次《关于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中的“有关企业”指的主要就是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而非已经退出房地产行业的央企。 苏贵锋:比如中粮、中国中化集团,它们都主业在做,还有保利、华侨城集团都可以做,这里面做的最好的是中国冶金科工集团。 据了解,央企在保障房建设上,占全国保障房销售面积的13%。而在《通知》中,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抓住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融资、税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的机会,将保障性住房与商业性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更直接地说,就是希望央企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苏贵锋:国资委要求有关中央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质量、信誉和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 今年中央提出,在去年580万套的基础上,今年保障房开工目标为1000万套。十二五期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 如此大规模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建设进度能否保证;二是资金来源怎么解决。由于建设进度是死命令,因而可以突破的地方就在资金上。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马光远:因为我们现在整个的资金来源构成应该是中央每年拨发一部分钱,但这一部分钱占的比例非常少,第二个呢,主要的承担主体实际上是政府,但是对地方政府来讲的话,它的明确的规定就是在土地出让金的10%要拿出来建保障房,但是这一块即使10%,我们算一下去年2.7万亿,拿出10%也就是2700亿,但是我们知道今年一千万套的保障房,差不多大家测算的需要的建设资金量在1.3万亿到1.4万亿之间,也就是说这个缺口是相当大的。 在一些专家看来,央企更加深入地介入保障房开发和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中国指数研究院院长陈晟表示,国资委此时出台这一政策,无疑是要让央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从而真正实现平抑房价的作用。 陈晟:应该说央企也是存在着一些红利的,只是它没有进行分配,我觉得让它们承担一些建设的话也是对它们履行社会责任,包括央企作为国家控制的企业在整个从大的环境的收入再分配或者是居住的矛盾的缓解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我觉得也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