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胜熙:目前我们中交集团主要的有在南京、南宁等地方有在建在售的项目共6个,投资了大概60亿元,在建在售的这些项目大概200万平方米,我们的所属的设计施工企业都参与了这些项目,我们今后将再进一步研究,动员集团的各方面力量积极参加这方面建设。
然而,杜胜熙也坦言,他们进行保障房建设主要还是出于社会公益目的,盈利方面并不乐观。
杜胜熙:因为保障房建设目前中央也高度重视,从我们本身来讲也是一个民生工程,所以作为央企参加这个事主要还是从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来参与,保障房建设和一般的商品房或者是真正的房地产项目相比利润确实是从现在预测看不是很好,作为央企只能通过自己的内部消化和精细的管理争取达到一定的预期的经济效益就可以了。
有券商数据表明,保障房的净利润率大约4%-6%,由于保障房的售价与商品房相比较低,房地产开发商更倾向于开发后者。在必须要大量供给却难以指望社会力量一拥而上的情况下,寄望央企恐怕是唯一的选择。
那么,如何来激励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的热情?
中国指数研究院院长陈晟建议:如果在机制创新上,包括一些在分配的创新上如果能够做的更有效的话,那么它可以降低销售成本或者一些财务成本,甚至有些企业在我们所说的退二进三的土地的获取方式上进行一些尝试的话,它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利润空间的,所以可以在施工管理上、制度创新上,包括财务控制分配制度上可以做一些更多的尝试。
而在中国之声观察员马光远看来,要解决这一问题,更要在土地制度问题上下功夫,要留出一定的利润空间。
马光远:我想这个利益只能从土地上去想方设法的,通过降低地价等等的土地转让方式改变来做出这种空间,第二点我们的税收政策还要做更大的让利空间,我们的财政政策对于保障房建设,包括盈利税有了一些优惠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本身还不足以让各个方面看到一个很大的盈利,我们更期待的是能够有一个长效的机制,能够有一个确保参与各方的利益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