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最热门的北京、上海,已成为开发商拿地的风险之地。
“成交量与价格的下调影响到了开发商的布局,一线房企逐渐开始转移战线,”北京中原统计数据显示,往年,在一线城市拿地占比标杆房企的比例为50%左右;今年1-7月,在京沪穗深四大城市的土地市场,一线房企大减,在限购最严格的北京土地市场,甚至没有出现标杆房企的身影。
在上海,绿城、保利、万科、富力1-7月共拿地6幅,费资约80亿;在广州,万科、保利、富力共拿3幅土地,花费63亿;在深圳招商、万科、中海、金地、恒大共获取7幅土地,花费102亿,其中多数是通过旧城改造和收购获得土地。
综合来看,4个一线城市1-7月标杆房企合计拿地仅为16块,总金额为246亿,只占9大标杆房企前7月拿地金额的25.9%,远低于往年。
万科董秘谭华杰表示,上半年万科拿地有意放缓,经历上半年的调控后,行业资金链已逐步收紧,各家公司对后市判断日趋谨慎,拿地节奏都明显放缓。他认为土地市场接下来会有更好的机会。
统计数据同时显示,在二三线城市,上半年有17个城市拥有10家以上销售额占据前50的房企。
大型房企在今年前7月的销售业绩主要来源于二三线城市。恒大布局于60多个城市,一线城市的销售业绩仅占今年业绩的5.9%。
在销售业绩推动下,前7月,标杆房企在二三线城市拿地的数量明显上涨,达到了94块。如万科前7月在18个二三线城市购地,金额近200亿;中海进入15个二三线城市,金额也近200亿;绿城、保利则各花费约120亿在数个二三线城市购入土地,远大于其在一线城市的购地面积和金额。
查询这些购地数据可以发现,上述房企更加深入像晋中、莱芜、信阳、襄樊等这类内地三线城市,触角更深更广。
中原地产分析认为,品牌房企逐渐将战线拓展到二三线城市的主要原因是:首先:一线城市限购、限贷政策影响大,销售急剧萎缩;二是一线城市经过多年发展,主要市场已扩至郊区,标杆房企的品牌价值被淡化,价格因素更受市场关注;第三业绩需要,标杆房企大部分是上市公司,更需要业绩提振股价。且分散投资有利于减少对单个城市的依赖性。
二三城市的加大投入,拉低了上市房企整体的土地储备均价。谭华杰称,今年万科所拿地块的价格作了有效的控制,上半年买地的价格跟2006年的水平差不多。吴亚军也称,上半年龙湖获取土地价格也环比下降,仅为1778元/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