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10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城市以来,我市把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按照省政府批复的《“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确立先期进行27个方面、128项改革,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这场关于建立新型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正悄然提升着临沂的生态文明指数,并积蓄起强大的后发力量。
建设“两型”社会的实质就是追求生态文明。“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六部分中,再一次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近3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一“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全面构建友好型生态体系。积极实施了绿染沂蒙、封山育林、地堰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四大工程,推动林权制度和林业管理模式改革,林地面积达到6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7%。围绕水系生态功能的修复与提升,加快推进“大水城、大水网”建设,使10公里以上河流有了长流水,并恢复了鱼虾生长。实行“点源、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河流”四级递进水污染模式,先后建设了汶河湿地、武河万亩湿地等21处水生态修复工程,全市污水处理标准全部提高到一级A,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7%以上。
全市开展了深度治理大气污染活动,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中心城区2700辆出租车全部完成了油改气,全市纯电动等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40%。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农村配套实施了气上楼、水治污、垃圾处理市场化工程;在市区建立网格化管理、“门前五包”、道路保洁一体化新机制,达到了城乡环境保洁全覆盖。
培育“两型”产业被我市作为基础性工程放到“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的重要位置。全市加快传统农业向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和高效特色现代农业转变步伐,已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420处,面积达360万亩,“三品”认证达到478个。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型工业体系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南工重地”罗庄区规划建设了154平方公里的循环经济示范区,重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一批以沂星纯电动车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以巨皇太阳能公司为代表的光伏产业、以新时代药业和罗欣药业为重点的新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形成。2009年以来,全市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043万吨,陶瓷生产线63条,关停焦化、钢铁、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1100家。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1.06吨标煤,比2005年同比下降23.1%。
我市把城镇化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直接切入点,自觉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城镇化主导”双战略,全市城镇化以高出全省1.5个百分点速度推进。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采取“农民借款建(购)房,政府帮助还款”等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农村社区和小城镇集中,不仅极大节约了农村土地和空间资源,也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目前,全市推动全市农村住房在建和竣工12.3万户,实施整村迁建村庄503个。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努力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深化就业、户籍、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帮助11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
以减少浪费和提高利用效率为抓手,临沂市探索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新机制。全市把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探索形成了“节地八法”。试点启动以来,全市共盘活存量工业用地3.8万亩,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和增减挂项目区174个,挂钩周转指标5.58万亩,居全省第一。我市把再生资源作为“城市矿山”来挖掘,目前,全市再生资源产业企业已达8500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年缴纳税收13亿元。
围绕创建节约型城市,我市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包括“两型”机关、“两型”企业、“两型”社区、“两型”学校、“两型”酒店、“两型”医院、“两型”商场、“两型”家庭在内的“两型社会”系列创建活动。全市中水回用率已达30%以上,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城市建筑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工作正在全面铺开。
日前,我市沂、沭河及所属主要支流两岸高效特色农业五年规划出炉,到2015年,沂、沭河沿岸将建成高效农业产业带、现代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长廊。截至目前,我市已编制有关专项规划16个,出台文件28个。风正一帆悬。较为完整的两型社会建设政策保障体系为人们勾勒出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大临沂新临沂崭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