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提收益不提风险 保险业失范乱象一箩筐

2014年03月03日 12:22
连日来,在征集3·15行业黑幕的热线中,保险行业纠纷投诉高居榜首。不少市民反映,当初买保险时,往往被推销员夸大其词的宣传所蒙蔽,以至于最终骑虎难下,进退两难。
 
记者采访了投诉中有代表性的事件,将当事人的困惑与遭遇进行客观展示,以期给市民以警示,并希望有关各方积极面对,共谋化解和规避之道。
 
收益去哪了 
保期横跨下半生,75岁才能取回本金
5万元连交四年累计分红才3900元
 
2009年8月,俞先生和刘女士参加了某寿险公司举行的酒会,会上讲师宣扬“福满一生”保险能抵御通胀,能够保值和规避风险,期满还能有一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收益。在给记者出具的署名材料上,俞先生和刘女士写道。“于是,我们各自买了一份,每年交5万元,连续交5年,但前四年的分红累计仅为3900元。”
 
据刘女士介绍,卖给自己保险的是一位朋友,现在回想起来办理保险流程存疑,“购买时,先被要求在核实身份信息的一张纸上签了字,然后就是交钱,最后才见到保单。按该公司说法,购买保险之后10天内可以毁约,但我们见到保单时,早超过10天的期限了。”俞先生也表示,“该寿险公司电话回访,主要问是否为本人亲笔签名,保险具体条款是否清楚之类的问题,卖保险的人却告诉我们直接回答‘是’、‘明白’就行,出于对朋友的尊重,我们照办了。”
 
刘女士表示,自己随后将保单锁在保险柜里两年没看,可等拿出来一查才发现,收益与宣传时给的预期差距太大,“保险公司的讲师拉我们投保时,一直鼓吹分红多诱人,尽管每年还给2900元左右的固定返还,但这么多钱4年的分红也太少了,上哪去跑赢通胀?”
 
退保也让不知情的消费者倍感头疼。俞先生介绍说,“我已累计存进保费25万元,目前交费的义务已完成。但按照规定,我得等75岁之后才能连本一块取出,如果现在退保,我则只能领到17万元。保险人员说这叫‘现金价值’,我那8万元不翼而飞到哪去了?”
 
年会的遭遇
说好续交3年就能取回本金收益
交钱满3年,保险公司却称退保得赔钱
 
兰山区焦庄农贸从事个体经营的李女士,最近被一份保险的事弄得心力憔悴。本着存钱的目的,以为连续交3年保费就能连本带利拿回钱,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保险公司方面告知李女士需要再等2年才能拿回保费和收益,如果中途退保,已经交的6万元保费本金都拿不全。
 
李女士表示,2011年末,她受邀参加了某保险公司的一场年会。“当时保险公司打电话过来很热情地邀请,说是为了答谢老客户。客户经理一个劲地向我讲保险的好处,还说他们有储蓄型险种,利息比银行高很多,每年交3万,连续交3年就可以连本带利全部取出,听着要比存银行划算啊。”李女士说。
 
年会结束第二天,保险公司的一名姓李的工作人员就带着李女士去交了30494.80元的保费,“之后又让我在一本挺厚的保险单上签了名,还抄写了一段话。出于对工作人员的信任,她让我写什么我也就写上了。”
 
李女士告诉记者,在今年该交第三次3万元保费时,仔细翻看了保险单才得知,这个保险的险种为该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分红型产品,“问保险公司什么时候能取出保金,对方则一直支支吾吾,问了几次也没说清楚到底什么时候能取出来,只说现在取拿不全保险本金,这跟我当初只想存钱的初衷相差太大了,而且我从来没有接到保险公司的任何回访电话。”
 
存款变形记
1万元保金瞬间“缩水”成8千?
3万元存保险6年仅收益1710元
 
“去银行存钱,没想到存成了保险费,1万块钱的现金价值瞬间成了8000多。”市民孙女士又气愤又无奈。
 
孙女士告诉记者,2013年的2月23日,她在广场附近的某银行网点准备存钱,银行里的几位工作人员向她介绍起一种存款方式,说是分红型,利率收益比较高,每年存1万,连存3年后第5年就能连本带利取出5万元。听这么一介绍,她就根据工作人员的推荐存了1万元,并重新办了一张存折,手续办完后还得到了一份纪念品。
 
“今年2月存款满1年后,我想去银行把这1万元取出来,拿存单仔细一看傻眼了,原来这是一张人寿保险公司的保单,去年存的1万元现金价值是8000多,这让我一下子傻了眼。”
在经过银行一名姓李的客户经理协助后,孙女士联系上了当时给她办该业务的人,她这才知道那人根本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该人寿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员。“当时,我在银行办业务的时候,他也没说明自己的身份,谁能想到在银行存钱还能存成保费。”更令孙女士想不到的是,“当时给我办存折存钱的时候说每年存1万,连存3年后第5年就能连本带利取出5万元,现在这话保险公司也不认了。说根据合同得连存3年,满6年后才能取出本金,而收益为1710元。”
 
孙女士告诉记者,她感觉被骗了,因为太相信银行,没想到存单会变成保单,存在银行里的钱变成了保险费,想中途取出来还会损失本金。无奈之下,她只能每年继续往里存钱,希望6年后能顺利把保险金全部取出来。
 
严格、细致的考核机制,促使保险业务员意识到加强自律才能长久
追问:保险失范为何屡见不鲜?
 
连日来,在接听各界举报行业黑幕的热线中,记者发现市民对保险的投诉高居榜首。而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则不断听到爆料者用“鼓吹迷惑”、“霸王条款”来形容自己对保险的“印象”。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保险业内规范为啥会屡屡“失范”?
 
采访中,一位刘姓资深保险业内人士主动站了出来,表示愿意跟记者谈谈保险存在哪些行业弊病,又是如何在摸索着成长完善。“国内保险蓬勃发展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最初是粗放型人海式管理,可以说是一群不懂保险的从业者卖给了不懂保险的客户,由此产生各种纠纷在所难免。”刘姓人士表示说,“但是从2013年7月1日起,从业者必须是大专以上学历,素质的提高将有助于行业完善。”
 
“由于目前保险采用代理制,细致入微的考核机制让从业者收益与业绩紧密挂钩。从业者业绩不同,收入差距非常巨大,但充分考核开拓新客户与巩固老客户的收入奖惩机制,让那些职业操守不坚定的人很难长久得逞。”说着,刘姓人士向记者展示了其2014年1月份的工资单,显示实发工资34000余元,“我没有什么可以避讳的,因为这是我合法劳动所得。其中的‘初佣’即是奖励开拓新客户,而‘续佣’则是奖励巩固老客户,算是工资的两个大头。”
 
谈起保险业内如何自我规范,该刘姓人士说,除了采用账户划转机制,避免保费被侵占挪用外,最重要的就是电话回访机制了。然而,当听到投保者保险代理“误导”,将电话回访当成服务满意度调查,而一味称“是”、“明白”时,刘姓人士错愕中也一脸无奈……
 
文中所有采访,都是当事人与存在纠纷的保险公司沟通后,未取得令其信服的说法,或仍存在质疑的事件。在此,欢迎各方积极面对问题,协商解决办法,本报也将展开后续报道。同时,也欢迎各界继续爆料吐槽,共同杜绝此类纠纷继续上演,共推保险业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

合作媒体

  • 搜房网
  • 焦点房产
  • 腾讯蓝房
  • 齐鲁晚报
  • 鲁南商报
  • 交通电台
  • 临沂在线
  • 山东房产联盟
区域:
姓名:
手机:
QQ:

家在临沂网团购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