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发展至如今,尽管仍然有很多人对调控放松抱有侥幸心理,但是多数人已经开始感觉到调控的决心和力度,绝非儿戏,而是有可能在长效机制出来前一以贯之的政策,通过最近以来的调控,不难看出,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很显然还没有实现目标,依然需要稳固调整成果,全国再一次掀起新一轮调控就是最好的例证。
实际上,国家早就对房地产有了明确的方向,自从去年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国家定位后,就已经为房地产大局定了方向,就注定了房地产真的跟以前大不一样。“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快建立长效机制”,说出了未来楼市的三个方向。
房地产稳字诀应该说成为未来的一个新主题。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说稳,那就是不让价格落,有人说稳,那就是让价格落。到底如何?安家融媒认为,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当然得出的结论就有失偏颇了。稳始终要与整体的经济环境相结合,以前是通过加杠杆来实现稳增长。如今不一样了,市场变了,在大力去杠杆的背景下,稳更是为了防范风险。
那么也就注定未来的楼市不可能大起大落,那么作为购房者也好,炒房者也罢,大家都应该非常明确国家的态度,炒房绝对不允许,刚需的保障将更加强化,因为房子是用来住的。
担心仍有人不能理解未来房地产的定位和方向,国家再次表态,有三个方面是房地产必须要坚持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10月10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对房地产表态,这也代表了国家对房地产的态度,从中我们也应该读出未来房地产的发展方向。
1、国家严厉打击炒房的态度不会变
我们都知道,房地产市场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因为投机炒房的存在,今年以来,针对炒房者的政策连续不断,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宁吉喆表示,对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房价只要涨得过快的,政府就会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从需求和供给等方面采取措施,现在来看效果还是好的。住房的基本属性是消费,国家反对投资投机性的取向不会变。
那么,我们相信,接下来,炒房者的生存空间将更加狭窄,基本上势必要杜绝炒房,完全杜绝不太现实,但是随着对刚需保障的实施力度,炒房也正失去生存土壤。
2、房地产降温不会影响经济增长
之所以大家觉得房地产不会出现降价等问题,是因为有人不许降,那就是因为房价降了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影响。这个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支柱作用,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要适可而止,所以,现在正在通过各种手段使得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依赖性减弱,如果经济增长不受影响,那么房地产也就会丧失这个筹码,房地产稳定的大局也就会更加坚定。
“今年中国经济实现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全年可能还会有更好一点的结果。”宁吉喆10日作出上述表示。
这就意味着,即使房地产正理性回归的过程中,也没有影响到经济增长大局。新一轮房地产调控之下,房地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由上半年的8.2%降至6.2%,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房地产市场降温并不必然拖累经济增长。这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或者适度降温,并不必然会下拉经济增长速度。
再次印证了那些拿房地产市场在高位回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言论是别有用心的,由此可见,房地产挤泡泡势在必行,不存在绑不绑的问题,房地产拖累中国经济也不存在。
而实际上,房地产的降温会让市场更加清醒理性,购房者也会更加淡定,炒房风险也会更加减少。
3、房地产长效机制将出台,数据统计要有问责制
宁吉喆在发布会上透露,房地产长效机制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会适时出台。他再次提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子的基本属性是消费。
房地产长效机制到底是什么?这一次国家没有具体提到,但是从语境可以看出,多次强调房子的居住属性实际上也在释放新的信号,调控不会一味从房价入手,而是从住房供给数量和结构上下手,比如共有产权住房的推出,租购同权的提出,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等都是颠覆性的政策手段,对刚需自住者是大大的利好。
有钱人住豪宅,没钱的享受保障性质的共有产权住房,再没钱的也不用担心买不起房,有更多的房子可租,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以前租房的诸多痛点,无后顾之忧。
有人说,这或许就是长效机制的一部分吧,不过,安家融媒相信,未来还会通过一定的财税手段、金融手段等来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规则进行规范,防止炒房发生,保证人人都有房住。
曾经困扰大家的就是数据相互打架,让购房者无从辨别。这一次,宁吉喆说,国家统计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数据的真实性,遏制个别单位、个别地方存在的数据不实的问题。这方面,国家统计局已经初步建立了保证数据质量的责任制和问责制,责任制和问责制不仅是地方统计局局长要负责、要问责,而且地方的负责人出了问题也要负责问责,这套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