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短期内无法轻松转身
2009年08月13日 17:40
央行8月5日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
许多人认为,上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偏重的是“宽松”,而随着央行提出货币政策“微调”的思路,货币政策的侧重点也将由“宽松”转为“适度”。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解读。货币政策的侧重点从“宽松”并非转向“适度”,而是转向“适度宽松”,因为“适度”其实是宽松的修饰语,核心仍是宽松。从“宽松”转向“适度宽松”,并非转折,而是修正——对激进信贷投放等做法的修正。
算上央行在《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强调,近一个月来,央行已经连续三次强调将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但强调要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央行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
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向,就目前的环境而言,是非常困难的,更确切地说,是不可能的。
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透露出来的信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当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长情况看,2009年上半年我国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36.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8.8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7.3%,增幅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85.8个百分点。
新开工项目增长意味着,政府正对加大投资寄予厚望。当投资作为担当经济复苏的主角的时候,货币政策的宽松其实已变得不可避免。一旦转向,有可能导致一些项目由于资金供应不上而成为烂尾工程。
相关数据证明了这一点。1993年7月,我国进行了非常严厉的宏观调控,但是,1994年-1997年的M2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仍然居高不下——1994年35%、1995年30%、1996年25%、1997年20%。新开工项目的启动决定着,决策层不得不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估计至少要延续到2010年。
但是,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与促使实体经济复苏的相关政策很好地配合与协调,这导致一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和楼市,推动了股市和房价的持续上涨。问题是,到底有多少这样的资金流入了股市与楼市呢?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的估计,在2009年上半年,已有大约20%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一位研究员,同样做出了一份关于近2万亿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报告,但这份报告的数据来源,却基本上根据“推断”、“按历史经验看”而来,在做结论时,也都用诸如“意味着”、“可能”这样的关键词。也就是说,由于监管的滞后与监管机制的不完善,莫说公众,即使最权威的研究机构,也基本上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这样的研究,显然缺乏足够的严谨和说服力。央行同样如此——很难对流入股市、楼市的资金作出一份系统和真实的报告。
既然如此,又如何做到“适度”呢?“微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商业银行对流动资金贷款流向和使用施加更加严格的监管,防止贷款企业将贷款挪作他用,特别是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楼市。问题是,在商业银行的逐利倾向已经确立的情况下,它们有多大的动力去做这样的监管,并且做好呢?
应该认识到,要促使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就必须形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对企业减税,激励企业在实体经济方面多投资,多消化库存,多提供就业机会。但是,4万亿元刺激计划的核心主力是国企,许多地方为了完成税收任务不断通过查税等方式,让企业被迫承担更沉重的税费负担,使得企业尤其民营企业继续生产、投资的动力大大减弱,而这,正是导致资金从实体经济向股市、楼市流动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定要与公平的竞争环境一并提供给所有的企业,否则,即使货币政策微调,也难以真正断绝实体经济资金向股市和楼市的流动。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