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房子,每个人都拥有表达意见的权力,因为涉及到民生的衣食住行的选项中,“住”的占比最重,特别是对于老百姓而言,可以达到为之“穷尽一生”的程度。近期,地价、房价在金融危机的虚掩下仅仅蛰伏了一年,就立马反弹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6月30日,北京市内一处地块,以超过40亿的价格被某公司竞拍获得,成为继2007年10月房地产市场调整以来,全国总成交价最高的“地王”。此前,这一现象已经频频在全国各地出现,疯狂的一幕同样也在重庆、广州等地上演,与之伴随的是房价再次掉头向上创历史新高。拿上海为例,目前房价已达到2007年的峰值,今年上半年一手商品住宅的成交量就几乎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成交量,可谓是价量齐升。尽管一处在建的13层楼盘发生楼体倒覆可暂视为孤立事件,但间接地将房市的疯狂程度渲染至顶点。
40亿的地价高不高?房价达到2007年的峰值就算高了?不高。这个答案在投资界人士眼里想必就是如此。一位曾经的公募基金明星,现转投私募的能人极其推崇任志强的观点,在他看来,“各界对于所谓房地产的泡沫不用过于担心,居民可以承受更加昂贵的房产。”言下之意,房价仍有上涨动能。这位能人对当前宏观基本面的分析判断更是语出惊人,“真正拉动中国经济走出此轮低谷的是消费和房地产,而不是4万亿政府投资。”后面这句话大致可以理解为,中国经济增长似乎进入了一个以房地产消费为推动的阶段。
这样的言论出自投资界人士之口不足为奇,因为他们可以不顾及老百姓的感受,他们看重的是房地产板块在股市上是否也能延续“疯狂”表现。
按照“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说辞,整个社会的各个部门都应该遵循商业逻辑,以谋利为第一目的。按照如此逻辑,无奈地接受高房价倒也罢了,毕竟房地产行业牵涉到57个行业,应该具备自我调节能力。但问题是,造成目前房地产市场“疯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居民的收入能否跟得上房价的上涨速度?房地产行业拉动中国经济是否可持续?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成思危日前就表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信贷快速增长,其中确有一部分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楼市,是其回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显然,将“地王”的崛起,房价的飚升当作中国经济的福音,还为时尚早。
更何况,房地产业在中国还远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行业,尤其不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化领域。实际上,此轮“地王”竞标席位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大多浮现的是央企的影子。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这些企业握有充裕资金,深知投资实体经济的难度要远高于投资股市和楼市,这就不难理解“地王”为何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大城市。或许房地产业担当中国经济复苏新引擎的“救市论”正在得到认可和默许,因此也就不能无端揣测房地产业对于拉动中国经济究竟意味着什么。但人为地造就高地价和高房价对于创建人本经济、人文社会毫无裨益,弊端却是显而易见的。
高房价不必赘言,而高地价政策下的高昂租金,实际上等于由大地产商代政府间接抽取的“地产税”,大大加重了经营者的负担。“北京前门商铺竞出天价租金,不足百平月租15万元”如此新闻即是佐证,当然,这一成本终将转嫁至消费者身上。
余波未平的金融海啸历历在目,依靠经济泡沫的财富效应终将被拆穿。“上帝欲使其毁灭,必先使其疯狂。”这样的警示犹言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