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是给儿童学习向善的经典,网友“忍着点吧”则借用这种朗朗上口的形式,创作出了《楼市三字经》视频,痛批楼市新政成了“空调”。最近,这段视频在网上迅速走红。昨日记者在某房产论坛里,观看到了《楼市三字经》视频,共6分24秒,一个稚嫩的童声念着四折台词。(《扬子晚报》9月27日)
《楼市三字经》,这个时代的苍凉表情
在我看来,与其说这384字的视频击中了一个群体的心坎,不如说它已经具化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苍凉表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表情,时代表情无疑是丰富的,但不管如何丰富,它一定少不了苍凉,少不了焦虑,少不了落寞,甚至少不了愤怒。透过楼市三字经,我们看到了房奴的悲愤,看到了准房奴的焦虑,看到了欲成房奴而不得者的绝望,悲愤、焦虑和绝望叠加起来,就是一张时代面孔,这张面孔上的表情很怪异,让人读出透心的冰凉。 □王石川
《楼市三字经》是调控公信力透支的信号
据27日《新京报》,国土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昨日联合发出通知,力推保障房建设落实、严格土地出让管理,成为通知的亮点。通知明确,企业违约开发土地、因自身原因土地闲置一年的,都将禁止竞买资格。此举被媒体称之为两部委“再出重拳”,这使笔者想起了“国新十条”,来势汹汹,被冠之“史上最严”,已经实行三个月了,而今房价非但没降反而全线回暖,千人排队的壮观景象再次重现。
被给予厚望的新政已经“病恹恹”了,从这次两部委的“新通知”来看,有点新瓶装旧酒的感觉。还是那几招,只不过是又重申了一遍。其实,在楼市调控政策上,并不乏各种措施和应对策略,即便是普通民众也能说出个一二来,很多调控手段公众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可是,“史上最严”的调控对高房价都发挥不了什么作用,难道再来一个“史上最严”?说到底,调控只不过是高高举起的拳头,缓缓而略带温柔地落下。有关部门在公布措施的时候可谓措辞严厉,直击要害。真正去执行的时候,要么打折,要么软化,标准的“雷声大,雨点小”。
《楼市三字经》反映出了公众已经产生了“审调控疲劳”,已经不存多少信心了。如果政府政策丧失公信力那将是一个令人可怕的事情,而现在就处在这样的一个状态。政府公信力也是会透支的。倘若公众对调控措施不抱希望,看不到希望,压抑感和焦虑感也会随之深化,可能会以其他方式释放出来。因而,楼市调控需痛下决心,把政策落实到位,并将其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指标,让违背政策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唯有如此,才会走出“越调越涨”的怪圈,调控才不至于沦为“空调”。 □侯金亮
《楼市三字经》的“看点”在哪里
如果在5年前你批评楼市“空调”,批评官商勾结,批评房价高企,哪怕语言再普通,方式再平常,都能够立刻引起舆论的共鸣。可今天,当批评楼市成为一种常态,楼市批评要想引起共鸣已经很难。这就是舆论的“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在表达方式上创新才能重聚眼球。《楼市三字经》即是如此。对于这样一个视频和新闻,即使不看也能猜到里面的内容。但这些说烂说透的内容已经无法引人关注,于是,深受居住之苦、房价之累的人们不得不改变方式以期重新回到聚光灯下。
其实,早在电视剧《蜗居》网上走红的时候,批评楼市必须以形式创新才能赢得眼球的现象已见端倪。不管是台词大胆,还是写实深刻,《蜗居》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蜗居”一词之所以因此蹿红,说到底仍旧是以电视剧的方式生动讲了一个高房价的内容,仍是楼市批评。正是这一形式,让高房价再次引起关注;而在《蜗居》之后,以各种方式“蜗居”的新闻接踵而至,基本上都是拜《蜗居》以电视剧形式批评楼市之功。
当民生疾苦长期存在的时候,社会对它的敏感就会减弱,由最初的惊讶到后来的平静,甚至觉得那些民生疾苦原本就应该存在一样。从G D P到讨薪,再到房价,哪个不是如此?而当政府、当社会平静以对,怠慢解决的时候,为了引起关注,为了得到诊疗,当事人只有不断地调整表达方式,所以才有了《楼市三字经》,才有了《蜗居》,才有了“跳楼秀”,才有了“郑钱花”。很多网友对于《楼市三字经》的评价是作者太有才了。而在我看来,不是作者太有才,而是太无奈。当民生疾苦到了只有不断变着方式才能重新聚集关注的时候,这是社会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