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秉义出生于1939年,从小喜爱文艺,一生与文艺相随,无论养花养草,还是吟诗作画,亦或是书法雕刻都是蒋秉义的爱好;无论年轻当兵的岁月,还是复员工作的时光,亦或是退休在家的日子,蒋秉义总是文艺伴随,带着一身的文艺范儿。在众多的文艺喜好当中,老人尤以砚台雕刻为最爱。
>>搬家时光石头就拉了好几车
21日,记者来到滨河路与涑河北街交会处泰和花园东区蒋秉义老人的家中看到,老人家中装饰风格古色古香,年代久远的书架上摆满了砚台、瓷器等,客厅的墙上挂着精美的字画,让人仿佛置身书香之中。透过阳台的落地窗,记者看到满阳台都是各色各样的石头,“这还是少的呢,大部分都搬到楼上的房间了,储藏室里还有不少。”蒋秉义的妻子张桂梅说,“我们是今年9月份搬到楼房的,搬家搬的最多的就是他的这些石头,拉了好几车,石头也沉,他是一点不嫌麻烦,将这些石头像‘宝贝’样一个不落都搬了过来。”
蒋秉义告诉记者,这可不是一般的石头,大部分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好砚石,他可不舍得扔掉。“等我把石头一个个雕刻成砚台之后,你就知道有多漂亮了。”说着,蒋秉义老人把自己雕刻的砚台拿了出来,“这个是为我二哥雕刻的,他是位老革命战士,一直没找机会给送过去;这是为我孙子虎晨做的砚台,他最喜欢三国故事了,所以刻出砚台后,旁边刻上三顾茅庐的故事图;这个是徐公砚刻出来的作品,旁边刻上龙凤,象征吉祥如意……”看着蒋秉义老人手中各色的砚台,一个个精致巧妙,仿佛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21日,记者来到滨河路与涑河北街交会处泰和花园东区蒋秉义老人的家中看到,老人家中装饰风格古色古香,年代久远的书架上摆满了砚台、瓷器等,客厅的墙上挂着精美的字画,让人仿佛置身书香之中。透过阳台的落地窗,记者看到满阳台都是各色各样的石头,“这还是少的呢,大部分都搬到楼上的房间了,储藏室里还有不少。”蒋秉义的妻子张桂梅说,“我们是今年9月份搬到楼房的,搬家搬的最多的就是他的这些石头,拉了好几车,石头也沉,他是一点不嫌麻烦,将这些石头像‘宝贝’样一个不落都搬了过来。”
蒋秉义告诉记者,这可不是一般的石头,大部分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好砚石,他可不舍得扔掉。“等我把石头一个个雕刻成砚台之后,你就知道有多漂亮了。”说着,蒋秉义老人把自己雕刻的砚台拿了出来,“这个是为我二哥雕刻的,他是位老革命战士,一直没找机会给送过去;这是为我孙子虎晨做的砚台,他最喜欢三国故事了,所以刻出砚台后,旁边刻上三顾茅庐的故事图;这个是徐公砚刻出来的作品,旁边刻上龙凤,象征吉祥如意……”看着蒋秉义老人手中各色的砚台,一个个精致巧妙,仿佛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从小就有文艺范儿,砚台雕刻成最爱
蒋秉义老人告诉记者,从小他对文学艺术就有浓厚的兴趣,在上学的时候便写一手好字。1958年的时候,蒋秉义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坦克兵,但是由于文艺才能的突出,蒋秉义很快转成了部队文艺宣传人员。“最开始在部队的时候,是我出了一期黑板报,结果让连长和指导员看中了,就让我开始从事文秘工作,我又会写又会画,在一次全团的黑板报评比中我获得第一名,又被调到了政治部做干事,负责一些文书工作。”蒋秉义说,早期的书法与绘画功底,为后期的雕刻砚台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蒋秉义介绍,1976年复员之后,他被安排进了临沂运输公司,在这个时候,蒋秉义便对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班的时候,也总是喜欢拿着一块竹子,不时在上面刻字刻画。”蒋秉义说。
而老伴张桂梅告诉记者,由于蒋秉义迷上了雕刻,家里的屏风上面都被雕刻上了一幅幅山水画。“后来,家里没有地方雕刻之后,他就开始雕刻石头了。”张桂梅老人说。“由于经常练毛笔书法使用砚台,所以就想着雕刻自己喜欢的砚台,慢慢的就迷上了雕刻砚台。”对于为何迷上雕刻,蒋秉义老人告诉记者。
>>人家买山鸡蛋,他去买石头蛋
自从蒋秉义退休在家之后,便开始全身投入到了雕刻砚台的爱好中。“他吃完饭没事就在阳台上刻石头,一刻就刻一上午,什么都顾不得,搬家过来这么乱也不收拾,有时候出去转悠转悠,到附近的河边、花园里,每次回家他总得搬回几块石头来。”张桂梅说。
蒋秉义老人告诉记者,现在他没事就到工地、河边转转,见到中意的石头,他总是不舍得扔掉,所以就带回家雕刻成砚台了。
“现在都知道他有捡石头的习惯了,上次他们几个朋友一起去蒙阴县岱崮镇玩,趁着到山里的机会,大家都去买山鸡蛋了,结果他却去找石头蛋去了。”张桂梅笑着说,虽然总是往家捡石头,她还是很支持老伴的这项爱好,“退休在家也没事,他能有个爱好,找个事情做,我们一家人也很高兴。”
>>雕刻砚台就像雕刻人生,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随意
据蒋秉义介绍,雕刻砚台有着繁琐的工序,需要耐心细致。“先用砂纸或砂轮把砚石打磨好,然后慢慢挖刻出砚堂,再在旁边配上文字图案,雕刻文字图案就更要耐心了,不小心出错,就要全部打磨掉,甚至整块砚石都要废弃。”蒋秉义说。
蒋秉义告诉记者,雕刻砚台对砚石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每个人喜欢的砚石不同,我喜欢最天然的形状,周围不进行任何的打磨,越是自然越是感觉有质感美。我们这个地方最知名的是徐公砚,为了找一块好的砚石,我经常跑到沂南县徐公店村。最开始的时候,我都是雕刻徐公砚,后来开始试着雕刻其他的砚石,说实话,甚至有些只能是石头,严格意义上称不上是砚石,但是形状材质都很美观,只要我喜欢,就拿来雕刻成砚台了。”
蒋秉义告诉记者,退休后,他通过雕刻砚台找到了人生的另一个舞台,“这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追求,雕刻石头有时就像是雕刻人生,要精耕细作,要仔细打磨,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随意,从雕刻石头里我找到了无限乐趣,还交到了很多朋友,今后希望雕刻出更多的作品,结交到更多的朋友。”
徐公砚小故事
徐公砚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华第一自然砚”。徐公店村位于沂南县青驼镇,制作徐公砚的徐公石就发现于这里。关于“徐公店”的来历,还有一个当地人尽皆知的传说。
相传最初以此石制砚的,是唐代举人徐晦,当时适逢大比之年,他赴京应试,路经沂州府地,偶尔发现沟土中有奇型石片,因爱其形色,试磨成砚,携带入京用于考场。在京会考时,恰遇天寒,众举子砚墨全被冰结而不得书,惟有徐生砚中墨汁不冻,书写流利,墨色晶莹,甚得主考官赏识,因之中榜得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
后来,徐晦年高休官,因感砚台之恩,举家迁往得砚之地,后聚众成村,称为徐公店,所产石砚也遂称徐公砚,后世以此地产徐公砚而闻名。徐公砚之墨汁在—4°C不结冰仍能挥笔自如,在酷暑炎热中墨汁也不易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