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申女士
年龄:40多岁
职业:与老公合办贸易企业
购房经验:手头有五六套物业
申女士是广州人,原本住在老公单位分的房改房内,十几年前,两人下海经商,赚到第一桶金,孩子也逐渐长大,两夫妇打算从原来的房改房中搬出来,买一套大房子。
“当时,我们手头上也算赚了点钱,加上做生意也要讲排场,所以,我们当时的想法是,要买一套好一点的豪宅。”
为了方便孩子继续就近读书的需要,申女士的置业范围还是放在老城区里。“当时,我们比较看好的楼盘有两个,地段、售价都差不多,都是老城区的单体电梯楼,建筑外观和园林也没有多大的差异,但甲楼盘的实用率只有七成八,乙楼盘却有八成二。”乙楼盘,所有房间都是直接向客厅开门,没有走廊面积,所以客厅显得很大;甲楼盘,所有房间都通过一条走廊与客厅相连,看起来厅房面积差不多的单位,建筑面积足足比乙楼盘要多出约10平方米。“约10平方米当时也要十几万元,我们商量后觉得,反正两套房子客厅和卧室的面积看起来都差不多,肯定要买那套总价便宜一些的。”
但当申女士阅“楼”无数后,才发现自己当初的选择有多么的傻。其实甲楼盘的实用率低,是由于有阔气的大堂,连电梯厅也宽敞明亮上档次;反观他们买的乙楼盘,大堂像走道,电梯厅的设计也很局促,客厅由于处处开门,看似面积不小,实际上连买套大一点的沙发都摆不下,客人一来就显得很拥挤,“完全没有达到当初充‘大头鬼’(粤语,‘显摆’的意思)的目的。”
两个楼盘房价的涨幅更让申女士气馁。“我们买房3年后,甲楼盘的售价已经涨了6000元/平方米,我们这边才涨了3000元/平方米。”申女士自嘲地说,“可能人家都是真正有见识的豪宅买家吧。”
总结当年的教训,申女士认为,如果是买刚需住宅的首次置业者,追求高的实用率肯定是对的;但如果是豪宅买家,有些时候看似浪费的空间,其实正是营造楼盘档次的必要手段。“既然要换大屋,就一定不要再用买刚需房的眼光和标准来选择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