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最近一个流行的段子说,卖菜的、卖水的、养猪的都做“购物中心”了,而且一开口都是“3年要开100家”。
戏谑的是,说这个段子的人现如今的东家也不过是个“卖大衣柜的”,却也是已买地盖楼地放言要开业100座百货MALL。
人人对这个游戏嗤之以鼻,对别家的癫狂极尽不屑和不解,自身深陷其中却不知。
当然,也有清醒的。
宝龙控股副总裁兼商业集团总经理潘韬是行业中经常分享其悲观预期的一位。在日前的2013中国商业不动产思想盛典上,他称,“中国商业地产将在2015-2020年之间遭遇非常惨重的调整期。”
此预判并非耸人听闻。
2013年下半年,国内首家商业地产上市公司宝龙地产对其全国在营的15家购物中心项目的生存状况做了一个调查统计。
统计结果让此前有过万达从业履历、可谓很是见过商业地产大风大浪的潘韬陷入困顿。
“周边5公里范围内已经营业或即将开业的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项目,每家宝龙广场平均面临5个,最多的一个购物中心项目甚至面临9个竞争对手。”潘韬说,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单体的超市或单体百货店,也不包括政府始终源源不断试图引进的新的购物中心。
“5公里商圈”一般是一家大型商业力图基本辐射的主力消费半径。沃尔玛商店就一度造就过令全球零售业都胆颤的“5公里死亡圈”,而投资商、开发商们眼下显然是在用大笔的热钱在中国制造一个个的商业地产的“死亡地带”。
但从万达、华润、恒隆等“商业地产老牌军”一如既往的高速扩张,到万科、招商地产、龙湖地产等住宅地产开发商不断加码商业地产投资比重,到娃哈哈、红星美凯龙、雨润等“跨界新秀”进军商业地产,来自不同领域和层级的投资力量还在几乎以无速度差距的姿态高速飙行,都在跻身中国商业地产的“死亡圈游戏”。
高纬环球亚太区零售地产服务部执行董事豪建思说,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商业地产供应过剩的“死亡游戏”中,目前没有看到谁叫暂停。
盈石季度报告显示,2013年国内商业用房开发投资的年增速有望连续第五年超过住宅开发投资。
商业地产过剩的结局是什么?
其实现在已经冒出苗头。
此前,面对电商冲击,购物中心将“体验化”视为对抗同质化竞争的法宝,但实际上,不过一两年时间,购物中心商家们差异化突围的路径在趋同、手段单一,尤其是家家开打的“体验牌”也开始陷入同质化的泥沼。
看看各家的手法,所谓的“体验化”转型无非就是“去百货业、去主力店、去购物化”,提高餐饮、娱乐、儿童等业态的比重,新意乏善可陈。
“自从上海K11在购物中心内养了几头猪后,十几个商业地产同行在不同场合跟我说,他们的购物中心也要养猪。”潘韬称,购物中心的体验突围在走入庸俗化、简单化、同质化。
因北京朝阳大悦城“一战成名”的北京朝阳大悦城总经理周鹏也认为,当下购物中心纷纷开打的“体验牌”在走入误区,“单纯的去零售化,一味倾心加重餐饮、儿童、娱乐等业态,影响租金回报;二是认为体验化就是单纯空间设计的美化,并不一定贴近商场主题和品牌以及消费者需求;三是单纯的标新立异的活动,并不一定吻合主体客群。”
周鹏指出,体验的核心应该是场景化,场景化的核心是要根据消费者需求,把品牌、业态、购物环境、硬件条件、建筑空间和营销等诸多要素来进行高度契合的组合。周鹏强调,体验式购物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满足人的交往需求、精神需要。
盈石集团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平的建议或许是出路之一,她说要避免“体验”的同质化,商家、企业就必须加强对集团自身资源和优势的发掘,寻找企业自身的价值,将优势资源植入商业地产项目,打造特色体验式消费才是应对差异化竞争的有效途径。
但对于惯于做复制、做照搬抄袭的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这显然是一条待付出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漫漫长路。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