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近日刊文称,中国房地产公司正在收购银行的股份,这引发了市场有关本已捉襟见肘的开发商正试图讨好银行的担忧情绪。
据国内媒体报道,中国10家房地产公司已对银行进行了人民币184亿元(约合30亿美元)的投资。在这些开发商中,有些公司已经面临着沉重的负债,这就引发了市场有关其为何要进行这些投资交易的疑问。市场尤其想要知道的是,房地产公司是不是希望利用这些投资交易来建立起与银行之间的联系,并利用这种联系来获得优惠的贷款待遇。
外媒指出,尽管以前曾经有过一些个例,但像现在这样房地产公司蜂拥收购银行股份的局面则是史无前例的。从时机选择上来看,当前环境是中国的房地产和土地价格正面临压力。据财新网最近报道称,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中,第一季度售出的住房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0%以上。同时还需要牢记的一个数据是,在目前在建的住房中,一线城市在建住房在总量中所占比例仅为5%。
穆迪投资者服务机构分析师Kaven Tsang表示:“我们认为,它们(中国房地产开发商)觉得无法直接从银行那里获得融资,但将为其客户寻找获得抵押贷款融资的机会,或是为其承包商获得融资机会。”
而这就意味着,问题的焦点仍旧在于中国市场的投资过度现象,尤其是两种主要的投资指标之间存在的差距:固定资本形成总值(GFCF)与固定资产投资(FAI)。
法国巴黎银行分析师理查德·艾利(Richard Iley)指出,以上两个指标曾在一段时间里呈现出互相跟随的走势,但在大约十年以前开始脱离这种关系,这段时间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的总是高于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在过去五年时间里,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1%,而同期固定资本形成总值的增长速度为16%,GDP的增长速度为13%。
其结果是,固定资产投资在GDP总额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到2013年达到了77%以上,较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在GDP总额中所占比例高出了30多个百分点。
正如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世界银行前中国业务局局长黄育川(YukonHuang)所指出的那样,虽然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专题阅读)上并未出现房地产泡沫(专题阅读),但整体信贷水平的增长一直都是与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长相契合的,而并非与固定资本形成总值的增长相契合。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距的产生呢?
艾利在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释,他写道:
“简单来说,答案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远比固定资本形成总值宽泛的概念。后一个概念是指资本形成总值的国家账户,因此会试图捕获固定资产收购以及非生产资产价值的增加等信息。但固定资产投资则加入了现有资产支出的内容,例如土地出售和二手资本的购买交易等,这些信息是被排除在固定资本形成总值之外的,原因是其代表资产所有权的转移,而非新资本的创造。
固定资本形成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差距扩大的衡量标准(同时也是最明显的解释)是土地出售交易的迅速增长,同时伴随着土地价格的疯狂上涨。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出售土地使用权也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这些收入主要被用于准财政活动,这些活动自2008年以来一直都在推动投资比例持续上升。一般来说,地方政府会向房地产开发商出售土地使用权,然后将所得收入分配到地方政府自己的融资工具(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去。随后,这些收入将被用作担保品,进一步为不动产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融资。
但是,想要证明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以及土地以过高价格出售是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背后的推动力则相对困难。在通常情况下,不动产开发商购买的土地被用作总土地出售量的代表。但是,这一数字一直以来都相对稳定,在GDP总额中所占比例为2.25%左右,从而掩盖了过去十年时间里土地价格实际上已大幅上涨的事实;根据我们的估测,在2004年到2012年之间,中国的土地价格上涨了4.5倍左右。
不过,同期中国名义GDP的增长速度也与其类似,从而确保出售土地的收入在GDP总额中所占比例一直都相对稳定。动产投资在GDP总额中所占比例肯定已大幅上升,但这一因素会推动固定资本形成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同时上升。鉴于这种情况,固定资产投资在GDP总额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至30%左右看起来像是个难解的谜题;或者就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所指出的那样:‘导致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仍旧是个公开的问题。’
这种差距扩大的其他原因则是,针对其他已有资产的支出有所增长,比如说已被购买的居住不动产、二手的资本货物以及并购交易等。很明显,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的膨胀也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但这种解释首先需要假设过度投资的程度正在继续升级。
结论是,中国固定资本形成总值的泡沫令人感到恐慌,而同时更令人恐慌的则是,以现有固定资产加快洗牌为基础的泡沫,这些资产的洗牌速度更快、价格更高。”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