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杜甫在《观薛少保书画壁》写到:“惜哉功名忤,但见书画传。”如果把画作比喻成“交响乐”,那么画家就是这场演出的指挥家。在山水画家刘西奇眼里,绘画是一门艺术,而中国的国画更高于艺术。“融入了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要想画好国画,首先要探究传统文化。” 在刘西奇的绘画路上,潜心钻研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绘画是西奇的毕生追求
1976年,刘西奇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从
书香门第里长大的他从小就酷爱绘画。
“父亲是个爱画之人,记得很小的时候总是看到父亲作画。那时候,我就对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刘西奇的绘画之路上,可以说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自幼刘西奇就受到了父亲的点播。在父亲的熏陶和培养下,1991年,刘西奇考取临沂市第七中学,开始在专门班里学习绘画。
“在高中的学习中,我开始熟悉不同画种。大学时,我坚持自己的爱好,考取了绘画专业。”刘西奇告诉记者,“上学期间,我先后学习了素描、油画、国画等科目,最喜欢国画。”毕业后,刘西奇继续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国画创作,从未间断。
除了自己钻研外,还需要学习和磨练。2008年开始,刘西奇开始学习书法,以增加自身修养,他想:“书法是国画的基础,中国水墨画的大师都有一手好字。所以不能闭门造车,我要走出去。”几经辗转,在上海他找到了学习书法的老师,“为了向老师求学,我多次吃了闭门羹。最终我的真诚和执着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法理论和技法,在老师的悉心指教下,他的书法功力有了飞速提高。
潜心钻研传统绘画
对于喜欢国画的原因,刘西奇说因为国画喻意很好。中国的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中国的国粹,国画意境深远,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创作是一门充满感情的创造性劳动。绘画虽是静止、无声的视觉艺术,画家却通过形和色的构筑,艺术地表现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笔端,而又溢于画外,感染着人们。” 西奇说。
10多年来,西奇学习中国文化、书法,不断调整自己的绘画风格,在临摹和自学的同时,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走进蒙阴蒙山、泰安泰山等山区采风创作。他的笔墨语言丰富,每一幅作品都有它的个性和艺术生命力。简约、质朴、明净的国画,线条细腻,具有浓郁的文人书画气息。西奇的挚友评论:“西奇研读魏晋书法,有良师益友提携,知书画需时间滋养,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绘画的创作之路上,仅仅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对绘画的执着和热爱是不够的。白天西奇忙于钻研和琐事;晚上他趁着寂静安心作画。因为晚上很静,绘画在极静的环境里,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创作与公益事业皆职责
2009年,刘西奇参加全国山水写生展,也是在那一年,他举办了自己的首次个人作品展。2010年,西奇参加了全国山水名家写生展;2011年,在全国多个省市,西奇举办了个人巡回展。 “绘画入门很容易,但是要进一步提高,就要画外求画。”刘西奇认为,绘画是一门艺术,做人更是一门艺术,在国画的灵动幻化中,能体会到人类生活的美好。刘西奇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在执着研究文化的同时,刘西奇时刻关注公益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西奇得知河北省有位妈妈收养了十几个智障儿童,“看到这条消息,我认为自己不能修手旁观。”西奇说,“我决定拍卖自己的画,把拍卖款捐给智障孩子。通过网络平台,我发起号召,希望其他画家拿出画作,一起拍卖。最终,我们将拍卖的10万多元全部捐给了智障儿童。”随后,西奇又帮助了广州欲移植骨髓的女孩。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每个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虽然,我是个平凡而卑微的人,但这并不妨碍我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当别人遇到困难和不幸时,能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我人生才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将因人性美的彰显而变得更加美好。”刘西奇说。
画画不仅可以修生养性,同时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因为热爱国画,刘西奇都在创作。不少人问他,“一直画画,一直钻研,会不会厌烦?”西奇淡然一笑称,只因喜欢,所以从未有过厌烦之感。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