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农民科学家"孙运启首创国内13米宽草帘机
说起草帘(草毡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它在蔬菜大棚保温、公路养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记者近日见到的草帘宽度不是寻常的2米,而是达到了惊人的13米。更让人惊讶的是,巨型草帘机的制作者竟是河东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孙运启。
没图纸也能造机器
历时3年,他造出村里第一台草帘机
13日上午,记者来到河东区太平街道八间屋村,在村里的一家草帘加工厂内,记者见到了那台“巨无霸”草帘机的制造者孙运启。
“你们来的不巧,草帘机昨天下午被客户拉到诸城了。”孙运启笑着说,“那台草帘机其实是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做的,说实话,在做之前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那你还敢接?你是艺高人胆大呀。”记者和他开起了玩笑。“啥艺高啊,就是瞎琢磨。”孙运启被记者说得有些不好意思。
玩笑归玩笑,但不得不说,孙运启在制作草帘机这方面的确有着过人的天赋。今年44岁的他,是八间屋村土生土长的农民,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特别喜欢“瞎”琢磨。
“小时候看村里人编草帘都是用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低,一人一天也不过编个10多米。”孙运启说,他的父母也编草帘,看着他们辛苦一天,双手被麦秸和稻草划得满是血口子,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啥时候能研究个机器出来,编草帘又快又省人工呢?”当时年龄还很小的孙运启就开始琢磨起来。
1990年,孙运启听村里人说在离村不远的国道上停着一辆货车,车上拉着一台谁都没见过的“怪”机器。“后来听货车司机说,那是草帘机。我对那台机器的印象很深,是全木制的。”孙运启告诉记者,就在大家围着那台机器啧啧称奇的时候,他却把那台草帘机的尺寸、规格牢牢记在了心里。
回到村里,孙运启凭着记忆开始动手制作草帘机。“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当时一没图纸、二没工具、三没材料,真是要啥啥没有。”回想起那段日子,孙运启感慨良多。可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孙运启经过3年多的钻研,愣是做出了八间屋村的第一台草帘机,“虽然编得慢,而且人工也不算省,但已经比单纯的手工编制快多了。”
稻草变金条,小机器盘活“村经济”
一亩地多出240元利润
自从孙运启制作的第一台草帘机“问世”以后,20年来,草帘机设备在孙运启手中不断完善,时至今日,已经有了十几代产品。
虽说现在的技术已日趋成熟,但回想起当初的艰辛,孙运启唏嘘不已。“草帘机当中,机针是最重要、也是核心部件之一。”孙运启拿着一根类似于超大号缝衣针的机器部件告诉记者,刚开始没有车床加工,做机针要找铁匠烧口,用铳子铳出口后再仔细的用砂轮打磨,“一个小小的机针看起来毫不起眼,然而它的制作过程却需要17道工序,技术含量要求非常高。”
一代代机器被不断地研制出来,孙运启也越来越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家庭作坊式生产。2003年,孙运启成立了一家专业的草帘机生产厂,生产数量一下子从之前的每年三五台,提高到了每年上百台,可即使这样,依然供不应求。
“这个草帘机算是给了稻草一个好归宿。”八间屋村村支部书记陈奎自告诉记者,太平镇作为临沂小麦、水稻等粮食类作物的主产区,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秸秆、稻草,“之前的处理方式一般都是便宜销售,卖不掉就干脆烧掉,毕竟靠手工编织草帘,谁也没那么多工夫。可草帘机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让稻草变成了金条。”陈奎自说,拿八间屋村来说,村里一共有2000亩耕地,一亩地每年平均可产生800斤稻草,按照平均每斤(草帘)3毛钱的价格来算,一亩地就有240元的额外收入。
在孙运启的带领下,目前八间屋村的草帘机生产已经呈现出产业化发展趋势,不仅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村里妇女的就业问题,带动了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目前,八间屋村生产的草帘机,适用于稻草、麦秆、蒲草以及芦苇等各种草帘的加工,设备不仅销往寿光、威海等附近地区,还卖到了江苏、河南、甘肃等全国二三十个城市。
孙运启制作的巨型草帘机
13米,别人不敢接的活他接了
设备之大或为国内首创
今年3月初,孙运启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有个诸城的客户问我能不能生产13米宽的草帘设备。”孙运启对记者说道,其实在去年年底,这名客户就曾想订做个6米宽的。“在我们当地,草帘的规格比较固定,一般在1.2米到2米之间,再宽的话就太重了。”孙运启说,但诸城那边草帘在建筑上运用比较广泛,一般村里盖房子,都要先在屋顶铺一层草帘,然后再用瓦片压实。
“说实话,当时客户提出做6米宽的,我很有信心,设备几乎是一次性就制作成功了。但今年年初他又找到我,想做个13米宽的。”孙运启说,之前那名客户也打听过不少生产商,可没人敢接活,“我也是想试试,看看能不能挑战一下自己。”
可真正动起手来,孙运启感觉6米和13米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特别是在设备主轴的连接上,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度。“草帘太宽,人工出帘很难做到整齐划一,用滚轴,连接上又存在很大问题。我足足一个月没有出门,反复研究、实验,最终算是不辱使命吧。”孙运启略显自豪地说,“虽然整个机器重达2吨,但只需两三个人就可以进行操作。制作这么大的草帘设备,可能在全国也算得上首创了吧。”
尽管如此,孙运启仍不满足,在生产车间里,他带着记者来到一台半成品的草帘机前,这是他自去年冬天以来一直在研究改进的自动化草帘机。“现在的人工越来越贵,感觉以后的机器生产会更趋自动化,我也一直在改进。”孙运启表示,他打算在草帘机上安装红外线感应器,通过电脑进行控制,不仅可以自动锁边,还可以控制编织草帘的长度,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人工,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