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市民,是村民。”6月24日,在工业南路上的某城郊村,70多岁的退伍老兵刘俊打断记者的攀谈,强调了一句,“我们村里还有地呢”。该村是一片“价值洼地”,靠近高新区,周边无论是化纤厂片区还是奥体西路片区,都已是省城地产的价值高地,而该村还多是两三层的破旧楼房,与周围拔地而起的高楼显得格格不入。济南市将该村列为2015年所要改造的城中村之一,但村民们反问记者,“改造了,我们的生活怎么办?”
马桂路报道丁家庄聚集了大量在此租房的外来人口,带动了当地小商户的发展。
东部新城的“价值洼地”
在该村的胡同里走上一遭,很容易让人有时光错乱之感。紧邻的工业南路车水马龙,周围高楼拔地而起,虽然在二环以东,但东部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但此村的发展,却似乎定格在了10年以前。
2005年左右,工业南路改造贯通,曾给该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距济南市区仅2公里,紧邻东部新城,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优越让这里成了初到济南无处扎根的打工者们的第一个栖息地。
时至今日,此村仍像是一个大熔炉,汇聚了全国各地来济闯荡的打工者。“我们这儿房租便宜,位置好,几乎每家每户都有10间左右的屋子往外出租。”刘俊告诉记者,村办企业少,集体收入不多,村民们都是靠房租生活。
走在村庄里,随处可见“出租单间”的广告牌,每转过一个街角就可看到“办理居住证,违者罚款”和“现金请加强防范”的提示。老旧的房屋、老化的电线、还有没有任何装饰的墙体、坑洼的路面,以及随处停放的车辆共同构成了来访者对该村的第一印象:拥挤、破败,以及嘈杂掩盖下的躁动不安。
在2000年前后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造之时,和该村地理位置相近且经济状况、村民生活都差不多的贤文庄、牛旺庄等纷纷投入高新区的怀抱。经过十来年的改造,这几个村庄的村民都住进了新建的小区,身份也从农村村民变成了城市居民。近年来,多家大型超市、商场落户到高新区,东西南北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该村变成了济南东部新城的一片“价值洼地”。
靠房租维持的“低收入”生活
虽然每家每户都有房子出租,但村民的生活似乎并不宽裕。村里的“三八大集”因农历逢三和八时而设得名。虽然集市上物价本来就不贵,但刘俊还是舍不得买多少东西,“物价高啊,一把芹菜都多少钱啦?”
“家里有6间小单间出租,一个月房租才1000块钱”,房租低是这里最大的特色,与位于同业南路西口的甸柳庄相比,两者乘公交相距仅6站,但房租却相差三四百元。刘俊告诉记者,一个10平方左右的单间,每月房租仅200元左右。而在10年前,这一价格仅为五六十元。
据了解,目前该村只有4000余口人,而外来租户达到24000余人,外来租户数量几乎是本村人口的6倍之多。“有人吗,还能租房吗?”顺着“吉房出租”的招牌,拐过巷口,不时能听到问答声。在几个聊天的老人身边停下,看到一个老太手捏一支烟,抱怨家里二楼的租客拖欠一月电费。
“村里在经十路以北还有地,但分下来也就几分地,不够吃饭的。村里企业也不多,现在退休的能拿到五六百元退休金就不错了”,刘俊有高血压,平均下来每月要300元的药费,生活费一个月600元左右,靠着每月的一点房租和退休金,生活捉襟见肘。
不断增加的上楼成本
在4月15日召开的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城中村改造工作会议上,济南市公布了《济南市中心城城中村改造近期建设计划》。根据计划,济南将在4年内启动236个城中村改造,其中2014年92个、2015年54个、2016年42个、2017年48个。而城郊村,仅是2015年要改造的54个城中村之一。
尽管每个城中村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很多城中村村民的想法却近乎一致:靠地吃饭的日子过去了,但进城后就业生存的路子并不多,出租房子给外来务工者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转型”,这即使是在远离市区的历城区华山街道宋刘村也并无二致。而此处村庄改造难度更大,被纳入2016年的城中村改造计划。
“我们不反对城中村改造,更不反对上楼,但前提是要有保障。”采访中不少村民这样告诉记者,60多岁的张玲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现在每个月的房租在2000元左右,上了楼之后,物业费一年得1000多块钱,水电暖也得三四千,每个月还得五六百元的生活费,这以后我们没了租房收入,仅靠这每月几百块钱的退休金,能过得下去吗?”
“我们欢迎改造,但希望改造时能多听听我们的声音。”采访中,不少村民如此表示。时至今日,走进城郊村,总有繁华下的落寞之感,这种落寞既来自与周边繁华的巨大反差,也来自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在净水器、电磁炉、微波炉等旧家用电器不断更新的现在,很多城郊村村民仍在室外用木柴烧水。“我们想上楼住,但我们得有上楼的条件,得有上楼后的保障”,他们说。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