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限购政策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限贷政策也在“十一”黄金周前夕解禁。多重利好之下,刚刚过去的黄金周,俨然成了全国楼市开盘周和成交黄金周。
黄金周成“全国楼市开盘周”
自6月底呼和浩特成为第一个取消限购城市以后的三个月时间里,如多米诺骨牌般,全国46个执行限购城市中,先后有41个城市松绑“限购”,目前只剩下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以及三亚还在坚守“限购”政策。
为抓住今年最后的“卖房好时机”,房企在黄金周“拼命推盘”,意图以价换量、为购房者打开买房“窗口”。
据房价点评网监测,10月第一周,规模房企在20个重点城市中的上市项目超过100个。其中,前10个重点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新增供应量约499.26万平方米,环比大涨141%。天津更是有49个楼盘开盘,成都26个,南京21个。
上海“十一”假日房展会的数据也从侧面佐证了开发商密集推盘的心态。据搜房网数据,上海“十一”房展会共有88个本地楼盘参展,与今年“五一”房展会的28个参展项目相比,数量大增214%。
从销售数据看,黄金周期间南京市商品住宅共认购2812套,日均认购402套,同比增长47%,创历史新高。而在今年9月南京取消楼市限购之前,日均认购量仅200套左右。
上海中原地产数据也显示,10月1日至7日,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为7万平方米,虽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6.1%,但明显小于前三季度成交量同比下滑32.2%的跌幅。
“信贷新政对我们的购房计划触动很大”
9月30日,央行、银监会宣布放松对首套房认定标准:对于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再次贷款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时,银行执行首套房贷政策,首套房利率最低可打七折。业内人士认为,这将大大释放改善型需求。
从上海房展会现场来看,购房者的看房和买房意愿都明显增强。据主办方统计,展会4天接待观众12万人次。展会上甚至出现了久违的“抢房”现象。一位开发商告诉记者,“我们新推的户型以90至115平方米为主,咨询的客户多以有房一族中的改善型需求居多,大约占八成,我们的项目参展两天就成交了十七八套。”
上海搜房数据监控中心分析师饶柳鹏表示,央行、银监会发布的放松房贷等政策,对于稳定购房者的购房情绪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展会现场,不少观众表示,他们将在近期密切关注楼市情况,择机出手。已有一套刚需住房的林女士一直希望购买二套房来改善其五口之家的居住环境,她说:“信贷新政对我们的购房计划触动很大,如果开发商在价格方面能再优惠一点,银行利率也给优惠一些,我们就不观望了,马上出手。”
一家大型房企负责人表示,受政策利好刺激,相比往年,前来咨询的改善型客户明显增多,“购房者对‘普通商品住房’的追捧,可以看做是改善型住房需求在新政下逐渐释放。”
限贷松绑让开发商们的腰杆也硬了起来。记者发现,许多参展商都打出了购房返现、购房送旅游等促销广告,但真正明码打折的为数并不多。甚至与“五一”房展会普遍出现的10万元以上的优惠相比,2万至4万元的优惠也仅仅是象征性。
根据上海搜房数据监控中心统计,本次房展会上有37个楼盘明码表示有折扣或优惠,占参展盘总数的42%,同比去年40余优惠盘有所减少。
饶柳鹏认为,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日楼市,开发商的打折优惠集中于前期已开盘或加推的项目,以价换量、去化库存是其主要目的,新项目后期的预热开盘为辅。
而“央行松贷”又让开发商对楼市的预期趋于乐观,因此折扣力度也大为减小。甚至一些开发商宣称,目前的额外折扣可能会在节后取消。
楼市能否回暖还看政策落实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十一”假期楼市看,“双限”松绑已经开始影响楼市。
中国房地产协会市场委员会副秘书长、亿翰智库董事长陈啸天表示,从短期来看,房价下行趋势仍未改变。11月至12月,住宅价格整体还会往下走。但从行业周期的角度来看,明年下半年房价可能出现上行。
“今年以来,住宅成交量一直处于萎缩阶段,但这也意味着需求在积蓄。从7月份到现在,房地产企业前20强的拿地数据处于两年来的最低位,这可能将导致2015年下半年的供给有所不足。”
然而,由于房贷新政公布后正值国庆假期,各大银行均未对央行和银监会的松绑信贷政策作出相应的反应。上海一家大型股份制银行个人银行部人士告诉记者,虽然限贷松绑,但最终还要看各家银行的落实情况,房贷能否顺利发放,一要看风控和授信部门的审核,如果楼市成交依然低迷,房地产泡沫风险加剧,即便有额度也要惜贷。二要看房贷的额度多少,如果房贷额度紧张,给客户7折、8折利率的可能性就很小,不能赔本放贷吧。
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信贷政策能否执行到位、满足合理购房行为的房贷需求,是影响后市健康运行的关键。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执行主管陈仲伟认为,房地产市场预期非常关键,一旦形成看空判断,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支持和满足合理住房需求将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当下楼市调控需在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