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火如荼的去库存中,各地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出现了很大的分化。今年上半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商品房销售额分别增长50.8%、 39.6%、17.8%,虽然都是快速增长,但相互之间差距颇大。再加上各地房地产领域的供给能力不同,不同城市的房价走势完全不同,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 城市的房价大幅上涨,另一些二线城市与大部分三线城市的房价则上涨乏力,甚至还有同比下跌的。
总体来看,去库存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6月末全国住宅待售面积4.4亿平方米,较3月末的高点4.6亿平方米,已经减少了2385万平方米。在一线城市和 部分二线城市,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基本上没有去库存的压力,倒是出现了惜售的情况。例如,北京6月末的商品住宅待售面积较4月末的高点只有小幅的 下降。但是,在很多三线以下的城市,去库存的效果却不是太好,去化周期仍然比较长。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全国在建新城有3500多个,导致房地产过度开发、 去库存艰难。
去库存的逻辑是“过剩”,与去产能一样。但是,房地产市场中显然不只有“过剩”的情况,“不足”的情况也同时存在。而且,不足的情况其实还比较普遍和严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供给显然是不足而不是过剩。其他城市看起来存在过剩,但从一个长时段来看,情况却未必如此。
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些年房地产是过度开发,上文提到的3500多个新城常常被用来作为佐证,与之一同出现的还有“34亿人口”这个数据。前不久,新华社报 道,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约相当于中国目前人口规模的 2.5倍。果真如此的话,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供给毫无疑问是过剩了。
3500多个新城可能来自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研究,其中包括:国家级新区17个;各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边境经济合作 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约500个;各类省级产业园区1600多个;较大规模的市产业园1000个。此外,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上万计。其实大部分都 是产业园,有大有小,其中住宅的数量不一定很多。34亿人口这个数据可能最早出现于2013年,源头是一位学者的估计。他们当时只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了调 查,不太可能得出全面、准确的数据。但这个数据后来一再被引用。
很多地方这些年都搞了新城新区的建设,一些地方可能确实存在城市设施、住宅供给过剩,但从宏观数据来看,过剩的情况需要理性看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 据,从2000年到2014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2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4.98万平方公里,增幅为122%。同期,全国城镇人口由4.6亿增长到 7.5亿,增幅为63%。看起来,建成区面积增幅大大高于城镇人口的增幅,但考虑到这些年人的活动也大大增多了,所需的空间也大大增加了,应该说,城市建 设并没有大幅超出需求。
由于这些年地方政府倾向于放慢土地供应,开发商倾向于放慢开发进度,住宅供给应该比城市建设的进度要慢,因此,住宅供给更不存在严重的过剩。有专家曾根据 《中国统计年鉴2013》估算,2012年城镇住房建筑面积为128.11亿平方米。当时城镇人口为7.1亿人,如果按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计算,需要 200多亿平方米的住房。由此可见,整体上住房供应不是过剩,而是有“欠账”。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20年常住人口 城镇化率要达到60%,也就是将有8亿多人要住在城镇,按30平方米计算,住房供应将是不足而不是过剩。
因此,住房供应的总体形势其实是“短期过剩、长期不足”与“整体不足、局部过剩”,这是房价上涨的深层原因。中西部地区与二三线城市目前看起来是过剩,但 一线城市和东部地区的承受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近年已经出现人口净流入数量下降的现象,未来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力将是中西部地区与二三线城市。
那么,去库存时应该用全局、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妥善处理过剩与不足的矛盾,不能因为眼前的过剩而抑制供给,而是应该保持供给的合理增长,以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足。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