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刚需人群来说,房子真正回归居住属性应当是重大利好。政府已经从土地供应、金融、财税、立法等方面着手建立房地产发展长效机制,如果还有人认为本轮房地产调控只是“一阵风”,那将是对形势的严重误判。
过去两个月,北京出台了10余项措施调控房地产,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见。北京市住建委昨天发布消息,绿地集团北京京纬置业有限公司因存在无证售房行为,涉嫌违规宣传“商改住”,将面临资质降级、暂停网签、暂停拿地资格、暂停银行授信的重罚。
绿地为何敢在这个时候顶风作案?可能跟认为北京楼市调控会“松一松”的逻辑有关。殊不知,这一轮房地产调控跟以往不同,调控的内在逻辑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前的调控更多的着眼于房地产的过热,政策的变化往往随着房价的涨跌而发生逆转。而目前的这一轮房地产调控,已经不仅仅是要抑制房地产行业的过热,而是要在房地产的属性这个根本上做手术,炒房者牟利的根基要被端了。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将被极度抑制,从根源上打击房地产的炒作属性。最终实现那句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楼市重大逻辑转变的话:“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最近关于房地产的许多新闻,不能孤立地看,而要发现隐含在这些新闻背后的调控逻辑。比如,住建部日前发布《住房租赁和销售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在租金、租期、承租人居住权利保障等方面作了规定,要求建立住房租金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分区域的市场租金水平信息。这个意见稿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房子居住属性的强化。市场上出租的房子如果能够保障居住条件,很多人也就不用急于加杠杆买房了。
前两天,河北保定出让一宗地块,要求竞得土地的竞买人需告知购房人,在取得不动产权证之日起10年内不得买卖。据统计,全国已有成都、厦门、福州、青岛、杭州等30多个城市出台了买房后一定年限限制出让的调控政策,这是此前楼市调控从未有过的举措。限售从根本上说就是楼市去杠杆,其不确定性将很难吸引高杠杆、高成本资金进入,使购房者只能以自有资金进入楼市。这就是在告诉市场,炒房之路已经被关闭,房子是用来住的。
本轮房地产调控核心逻辑的转变还体现在土地供应上。4月初,国土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各地要“按需供地”,对于库存周期短、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加快商品住房项目建设和上市节奏,尽快形成市场有效供应。“按需供地”的逻辑已经在地方实践中展开。以北京为例,2020年后北京常住人口将稳定在2300万左右,未来5年北京的供地计划,就是以这2300万人口为蓝本。北京市政府批准的《北京市2017-2021年及2017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计划》明确,未来5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以保障15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这个数字加上北京目前的存量房约600万套,以一户三口人计算,5年后2300万北京常住人口可以户均拥有一套房。
“按需供地”是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原则的一个具体行动,楼市的炒作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无论是对违法开发商、中介机构予以严厉处罚,还是控制银行信贷、提高二套房贷款门槛、打击首付贷等场外配资等措施,都是要压缩炒房者的生存空间,让房子真正回归居住属性。政府已经从土地供应、金融、财税、立法等方面着手建立房地产发展长效机制,如果还有人认为本轮房地产调控只是“一阵风”,那将是对形势的严重误判。
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刚需人群来说,房子真正回归居住属性应当是重大利好,人们再也不用被中介忽悠着恐慌性入市,被卖家无理由跳价毁约。拿北京来说,今年年底前5万套自住房正在赶着进入市场,老百姓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对那些炒房者来说,则是该转变思路的时候了,因为靠炒房致富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北京青年报)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