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融创尚未经历过“诸神黄昏”,但它的掌舵人孙宏斌,是在“枪林弹雨”中挣扎过的。
老孙今年送给融创的“成人礼”,是一本箴言簿,上面写着“活着、健康活着”。
说过了许多遍、又打破了许多遍的“降杠杆、慎拿地”,这次大概率是真的了。
2017年跃升到行业第四、2019年就开始喊“销售排名没意义”的融创,过去多年对规模的追求其实从未降低。
但从今年年中开始,在降低融资成本的目标下,孙宏斌的口径甚至改成了“必须降负债规模,必须降拿地规模,甚至是降低整体的规模”,希望借此以三年左右时间把公司的评级做到投资级。
“降融资成本”和“安全”被孙宏斌在融创2021年年中投资者会上反反复复回答,一遍又一遍强调,他说,“三道红线”没达到,没有人认为公司是安全的,必须达成这些指标,提升评级、降低融资成本,别人才会认为公司是安全的。
毕竟8%的融资成本相对稳健型房企仍然处于高位,毕竟2020年上半年还踩中三条红线的融创,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实现了两条线转绿,第三条线在今年的中期业绩里依然未能达标。
借用孙宏斌的话来说,融创前几年的“降负债”是在不降低负债规模的前提下,通过增加自有资金来降低负债率,这点从融创的有息负债规模和留存收益上也能证实。
融创面临的最后这条线——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在房企中的达标率最低,也很难通过短期财务操作达成。融创要想实现第三条线转绿尤其困难,必须要将整体速度和债务规模降下来。
“公司这几年一直在控制负债率,未曾说要控制负债规模,也未曾将拿地规模降到这么低,原因就是公司对市场的判断: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目标要求公司,必须将负债率真的降下来并持续地改善。”孙宏斌说,甭管是谁也得认,现在大家更关心流动性,更关心谁能活着。
资金和土地是房企的两条命脉。三道红线紧箍咒,束缚了融创此前的高周转,未来的利润增长点需要更多来自压低支出,而做高评级,继而降低融资成本,是优化财务结构的一条可行之路。
在“慎拿地”方面,融创经过上半年在集中供地市场的狂欢,下半年在土地端的降速也可预见。
孙宏斌定下的目标是,下半年权益拿地销售占比20%,而监管层定下的要求是40%。
再谈降速
以全年6400亿元的销售目标计算,融创的上半年的确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上半年,融创的合同销售额3208亿元,增长率64%,总销售额居行业前四;实现营业收入958.2亿元,同比上升23.9%;归母净利润119.9亿元,同比上升9.4%。
毛利率方面,融创2021年上半年毛利率20.8%,比去年同期的23%下降2.2个百分点,倒也不会构成“劝退”因素。
增长的销售额,也起到了平衡融创权益拿地销售占比的作用。
今年上半年,融创的权益拿地销售比是37.9%,贴近央行要求的40%及格线。下半年,孙宏斌希望适当控制拿地规模,把权益拿地销售占比降到20%。他说,下半年整个融资市场、信贷市场、销售市场压力都比较大,融创如果还像过去一样有多少钱拿多少地、通过合作伙伴再拿地,那降负债率、降融资成本、提升评级是不可能实现的。
要“小心拿地”“停止拿地”,这样的话孙宏斌曾经说过几次。
往前追溯,2019年年中业绩会上,同样出现了“下半年没有拿地指标”的说法。而当时,融创的土地储备已经达到了2.13亿平方米,当年的上半年,融创曾以125.53亿元收购泛海京沪两宗地、以67亿元接盘新湖中宝20余宗土地,并在放出这个说法的下半年,以40亿元接手长实集团大连项目、以152.69亿元大手笔收购了云南城投手里的环球资产包……
近几年唯一实现了“谨慎拿地”这句话的一年,是2020年。
2020年全年,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融创拿地金额约为695亿元,较上一年大幅减少30.5%,新增货值较上一年减少近半。
2021年3月份,融创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表示,“会比较严格地以高标准来控制拿地”,话音刚落,就开启了购买模式。
4月中旬,融创以99亿元收购了广西本土房企彰泰80%的股权,资产包中包含南宁、桂林等城市共开发57个项目。
在公认难度更高的集中供地市场,融创选择了“接着奏乐接着舞”。
截至6月底,同样根据中指研究院统计,融创合计拿地83宗。
即便根据融创财报内公布的权益土地储备面积计算,今年上半年的拿地情况也比去年凶猛许多。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融创新增权益土地储备约1708万平方米,2020年上半年仅公布了新增土地储备为1730万平方米,但根据其2018年和2020年平均数计算,权益土地储备仅为新增土地储备55%,也就是说,估算融创2020年上半年权益土地储备面积大约在951万平方米,只占今年的55.7%。
当然,并不排除今年融创在拿地方面受到的关注度,是有些被放大了的,因为前些年融创的土储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收并购市场,在公开市场拿地并没有那么频繁。
近两年已经少见对孙宏斌使用“白衣骑士”的称呼,但大家依然记得融创曾在收并购市场横扫。
2017年,融创在与万达的“世纪交易”中一战成名,以438.44亿元收购了万达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而在表现活跃的2019年,融创以收并购获取的土储占全年新增土储的50%。
监管趋严、资金收紧的大环境之下,孙宏斌对收并购的观点早在2020年3月已经有了转变,当时他表态“2020年是地产洗牌年,并购机会会增加,但好的标的不会太多,所以公司拿地会谨慎,不赚钱的活不干。”
这一论点到了2021年8月末,更是变成了“目前并购市场是不存在的”。
孙宏斌说,行业整体控制融资、降负债的大背景下,每个企业都有负债总额限制,凡是出现问题的公司都有大量存量债,并购后就并购了存量债,企业负债规模就超了。“目前市场中,所有企业,甭管开什么价,并购进五百亿债就消化不了,因为每个企业都有负债上限,所以目前收并购市场是不存在的。”他说。
在房地产收并购领域,没有人比孙宏斌有更高的发言权。但融创的确变得非常谨慎。
蓝光发展2021年出现流动性危机之后,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融创也曾接触过蓝光,但最终并没有选择出手。
难度升级
山雨欲来风满楼。土地端表态降速之后,融创的终极目标是降负债、降融资成本、提升评级。
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评级指标改善、整体资产结构改善、整体投资和拿地节奏调整。
“三道红线”方面,融创上半年净负债率86.6%,现金短债比1.11,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76%,最后一条未达标,位于“黄色档”。
孙宏斌说,融创之后的战略是更安全、更从容、更长期、更有价值,要把融资成本从当前的8%,降到5%,但这并不容易。
融创的“降杠杆”提法也并非第一次。
2015年尝试收购雨润、绿城、佳兆业均告失败之后,2016年,融创把净负债率从76%直接抬升到了208%,土储增长168%,相继斥资收购莱蒙国际6个项目所有股权、收购联想的地产业务、收购时代城项目。
2016年四季度,融创宣布暂停在公开市场拿地。但因2017年遇到了万达资产出售,合并收购星耀五洲项目、华城富力60%股权等操作,融创的净负债率达到空前的394%。
2019年起,融创开始真正把“降杠杆”提上日程。但彼时的“降杠杆”并非真正降低负债规模,而是通过增加自有资金来降低负债率。
查询wind数据可以发现,融创的有息负债规模,在2017年和2019年都有激增的情况,分别从上一年度的1128亿元跃升到2193亿元、从2294亿元跃升到3222亿元。
2020年以来,在“降杠杆”的口号下,融创的整体有息负债规模虽未增加,但也没能有效降低,这一数据在2020年底和2021年年中分别为3034亿元和3036亿元。
沿着孙宏斌“增加自有资金来降低负债率”的说法,我们可以发现,融创近年来净负债率能够大幅下降,也得益于其净利润大幅增加,而每年的分红比率并未随之提升,也因此,公司的留存收益不断增多,增厚了股东权益。
近几年,融创的净利润出现大幅跃升。如2017年的净利润,从2016年的27.71亿元激增至131.64亿元,2020年则增加至423.5亿元。
但记者查阅融创近几年的分红数据发现,自2016年分红比例40.52%之后,2017年至2020年,融创每年的分红比例均维持在20%左右,分别为20.47%、21.95%、20.53%、22.02%。
加减法之下,为融创贡献了极大的资本留存。2017年至2020年,融创的净资产分别为438亿元、568亿元、831亿元、1256亿元,今年上半年则增至1284亿元。
于是,一条净负债率降低的轨迹随之浮现:2017年年中,融创的净负债率为259.9%,年底降到了202.3%;2018年末,降到了149.4%;2019年和2020年融创的净负债率指标分别为139.3%、96%;2021年上半年这一指标又继续下降到了86.6%。
但这与“降融资成本”和“提升评级”相比,还有距离。
孙宏斌说,公司当前把降低融资成本、提高信用评级放在第一位,这两个目标都排在融资前面,负债率、负债规模、拿地规模,都必须下降。不下降的话,融资成本没法降低。
“三道红线”之下,老孙表态目前的战略是,把规模做成放在三道红线内合适的规模,“规模缩小一点或者没增长很正常,要把规模适应整个市场。”
作为最年轻但最迅速走到了行业TOP4位置的房企,融创这次真的会将规模放在次要位置吗?而“降融资成本、提升评级”的路,需要走多远,也是未知数。
老孙希望这个时间是三年左右,或者再多一点。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