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主要涉及两方面政策:一是保障性住房;二是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
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两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专家认为,该政策主要影响银行对房企的贷款倾向,将间接传导至居民的购房选择,但是也不意味着保障性租赁购房市场可以高枕无忧。
《通知》主要涉及两方面政策:一是保障性住房;二是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
保障性住房主要提供给当地存在住房困难的个人,在价格方面十分优惠。以上海为例,住房困难的面积标准原则上按照家庭在本市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确定。在价格方面,面向社会供应的项目,应在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的九折以下定价。此外,在收费时,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按月或按季度收取,但不得预收超过一个季度以上的租金;押金不得超过一个月租金。
而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是指2020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该通知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分为了中资大型银行、中资中型银行、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县域农合机构、村镇银行五档,并分别对这五档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做出了规定,五个档次分别为40%、32.5%,27.5%、20%,22.5%、17.5%,17.5%、12.5%,12.5%、7.5%,三、四、五档可根据实际情况上下浮动2.5个百分点。
《通知》将如何影响房贷市场?
宜信财富首席宏观研究员王好认为,《通知》的政策导向性比较明确,应该会对房贷市场有一定影响。“此次新政主要是针对贷款集中制度中的房企贷款,直接影响到房地产企业,后续或将传导至居民的购房选择,尤其在一些房价较高、供需较为紧张的一二线城市。”
他表示,一方面,新政会吸引一部分信贷进入保障性住房市场,这对保障性住房市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新政也将会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工作思路、房企的经营决策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总体而言,新政可以视为践行“房住不炒”的重要举措。长期来看,健全的保障房市场在未来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和服务,将会对国内人口流动,乃至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愈加显著的影响。
保障性住房市场是否可以高枕无忧?克而瑞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孙杨提示,政策性的宽松可以给房企带来更多融资,以投入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中,但是这类住房的需求有多大仍是一个有待解答的问题。满足居民的租赁性住房需求不仅仅在于提供住房,还有配套的医疗、教育、生活基础设施等。
房地产回暖预期逐步明晰
2021年受房地产行业不断加码的收紧政策,以及房企的爆雷危机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增速都有所下降。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显示,202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7602亿元,比上年增长4.4%。商品房销售面积1794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增速同比2020年的7.0%下降5.1%;商品房销售额181930亿元,增长4.8%,同比2020年的8.7%下降3.9%。
2022年开始,无论从银行放贷速度来看,还是从政策的调整来看,“房住不炒”原则在不断落实,房地产行业回暖预期不断清晰。
2022年首月,受行业下行惯性影响,二手房价格环比仍显下降趋势,但出现了跌幅收窄迹象。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1月贝壳50城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跌幅为0.3%,较上月收窄0.5个百分点。下跌城市个数进一步减少,房价修复较快的城市主要是一线及基本面较好的二三线城市。北京、上海、佛山、苏州等城市二手房价格指数在上月环比止跌后,1月平稳上涨;泉州、长沙、广州、南京、厦门、无锡、合肥等二手房价格指数止跌趋稳。
全国多地利率下行
1月下旬,受LPR利率下行影响,房贷利率整体下降。北京地区银行首套房贷利率普遍降至5.15%,二套房贷降至5.65%;上海地区银行首套房贷利率普遍降至4.95%,二套房贷降至5.65%;深圳地区首套房利率最低降至4.9%,二套房最低降至5.2%。
此外,不少地区的银行也主动降低了房贷利率,并且在放贷速度方面有所提升。比如,苏州多家国有银行将首套房贷利率下调至4.95%,较2021年底5.7%的利率水平下降0.75个百分点;二套房贷利率最低可至5.1%,较去年底的6%下降0.9个百分点。记者对1月上海房贷市场的调研也显示,房贷额度充足的同时,银行的放贷速度也大大缩短,普遍在1至2月,最快可达1周。
一些地方也放松了公积金贷款的限制。2月1日开始,福州第二次申请纯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统一调整为40%。此外,二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在第一次结清后当月即可申请,而原先需满12个月才可办理。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