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介绍了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房地产金融”、“养老金融”成为本场发布会出现最频繁的话题。
郭树清指出,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但是租房还是需要的,特别是租赁住房,做好这方面的金融服务很有意义。养老方面,除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容外,郭树清透露,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业养老金业务也正在抓紧筹备。
郭树清在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省联社改革的方向都是一样,就是要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具体的组织形式可能有差别,但共同的一点是要加强管理。现在各省都有方案,我们正在指导完善修改。要吸取过去的教训,对股东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出现一股独大、关联交易、挪用资金、直接把银行资金或者是保险费用于加杠杆、用于搞其他投资等局面。
关注房地产、养老!银保监会发声
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对照该会议的要求,到2019年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实质性进展,八个方面的风险明显收敛。2021年,重点领域风险持续得到控制,宏观杠杆率下降了大约8个百分点,金融体系内的资产扩张恢复到较低水平,再次回到了个位数。
据郭树清介绍,从2017年到2021年,五年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25万亿元,过去两年就压减11.5万亿元。五年时间内处置不良资产约12万亿元,最近两年处置6万多亿元。一批高风险企业和违法违规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P2P网贷机构全部停止运营,未兑付的借贷余额压降到了4900亿元。过去五年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2.5万起。防范外部风险冲击的韧性进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状况趋于改善,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根本扭转。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住房市场必须要理性地控制,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模式。好在我们有一些政策性的、制度性的优势。但是怎么能够用金融的市场化手段,逐步把这个优势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能?如果围绕这个持续设计金融产品,大家也会看到一个新的景象,那就是未来很多居民会逐步习惯于租赁。
田国立认为,“从理财的角度来讲,租房也可以,因为现在大家不会总想着买了房以后能升值,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便升值,套现起来也都非常难。其实房地产不是一个特别理想的资产买卖,中国随着市场成熟化,依靠租赁这个时代肯定很快就会到来。”
郭树清指出,“去年以来房地产的泡沫化、货币化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楼市不像以前那么活跃了,但是住房还是需要的,特别是租赁住房,装修也还是需要的,做这方面的金融服务很有意义。现在房地产的价格做一些调整,需求方面结构产生一些变化,对金融业来说是一个好事,但是我们不希望调整得太剧烈,对经济影响得太大,还是要平稳地转换。”
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除住房之外,养老也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保险业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就是它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养老保险在居民养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养老体系有三大支柱,第一、二、三支柱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等)。据郭树清介绍,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大到“十地十机构”,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业养老金业务也正在抓紧筹备。
专属养老保险试点方面。2021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表示,自6月1日起,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底,参与试点的6家保险公司累计承保保单近5万件,累计保费4亿元,其中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近1万人。
2月21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自2022年3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在原有6家试点保险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对此,中国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扩大试点范围,可以使更多消费者接触到具有较强养老功能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进一步引导和培育养老金融消费观念;有利于推动试点保险公司深入探索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经验,促进和规范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养老保障需求。”
养老理财产品方面,自中国银保监会于2021年9月10日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也在逐步扩容。试点范围由最初的“四地四家机构”扩大到“十地十家机构”。中国银保监会表示,试点工作有利于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培育投资者“长期投资长期收益、价值投资创造价值、审慎投资合理回报”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郭树清还透露,“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业养老金业务也正在抓紧筹备。”这意味着,未来居民在进行养老金融规划时,可选择的范围不仅有专属养老保险、养老理财,还可能包括养老储蓄、商业养老金。
郭树清表示,我们在养老保险方面花了很多功夫。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相比,第三支柱发展最滞后,迫切需要加快速度。去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正在积极稳步推进,但是也不能太着急,因为我们同时还要防范风险。这个前提下,我们按照国务院金融委确定的方针“小步慢跑、总体渐进”,逐步来发展壮大。
从利好刚需到支持改善,今年近50城市出台楼市新政
3月1日,郑州市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出19条措施,在五个方面稳定楼市: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改善住房市场供给、加大信贷融资支持、推进安置房建设和转化、优化房地产市场环境。
根据《通知》,郑州成为首个取消“认房又认贷”的大城市,并对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来郑投亲养老人员、改善性需求等四个群体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这也使郑州成为近期对市场支持力度最大的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近50个城市出台了多项楼市政策,其中,“支持合理需求”成为当下楼市调控的主旋律。
这些措施对楼市的支持作用不可忽视。近期,以长三角、大湾区为代表的热点区域楼市出现一定升温,似乎意味着持续了6个月的低迷走势已经终结,且随着传统销售旺季的到来,市场继续反弹的动力仍在。
楼市政策尺度的松动,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已出现。2021年10月,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已于9月底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指导主要银行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此后,央行、银保监会等主管部门先后作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关表态。
去年年末,房地产信贷政策在执行中开始出现松动,房贷利率下降,放款周期缩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今年。
据贝壳研究院监测,今年2月,103个城市主流首套、二套房贷利率平均环比下降9个基点,放款周期缩短12到38天不等。
地方政府对政策的调整,则主要集中在2022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近50个城市了出台政策,对市场进行松绑,政策主要集中在降低首付比例、放松落户限制、松绑公积金政策、发放购房补贴等四个方面,均为从需求端入手。
这些做法同样有迹可循。
去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今年2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表示,“保障刚性住房需求,满足合理的改善性住房需求”。
对合理需求的支持,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政策导向。按照住建部部长王蒙徽的观点,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住房的刚性需求比较旺盛。但去年以来,由于信贷等门槛偏高,需求的释放明显受阻。
因此,在频繁出台的“地方版”调控中,对需求的支持成为主要内容。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地方版”调控政策,主要利好以首套置业为主的刚性需求,对于改善性需求的刺激力度仍然不够。
直到郑州的政策出台,对改善性需求的支持正式提出。按照郑州的相关政策,“居民因家庭人口增加、收入条件改善等原因卖小买大、卖旧买新的,在家庭限购套数内可提供个人按揭、网签备案和不动产登记手续办理等方面便利。”同时,“认房不认贷”的做法,也被认为是改善性需求的重大利好。
中原地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将郑州称为“第一个降低改善需求贷款门槛的城市”。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多数城市松绑政策的空间仍然存在。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沿着这一路径,对刚需、改善性需求同时进行支持。
他认为,综合市场景气程度、房价等指标来看,至少有40个城市有这种潜力。
楼市调控的变与不变
多数分析人士仍然认为,郑州楼市新政或将产生示范效应。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郑州等城市的做法,或会引发其他城市的陆续跟进,财政压力较大的城市是出台类似松绑政策的优选城市。考虑到很多城市仍有复苏的潜力,这也是“逆周期调节的政策取向之下的必然举措”。
贝壳研究院也认为,长春、哈尔滨、石家庄、青岛、太原等景气指数较低的北方城市,“市场修复仍需要时间和政策支持”。
对需求的支持政策不断出台,说明楼市调控的主旋律在发生变化,但并不意味着调控的初衷出现调整。
在2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住建部将“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住建部重申“房住不炒”的定位和“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的原则,并强调,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的精准性和协调性。
中信证券表示,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定力,容易被误解为“持续打压房地产市场”,但并非如此,真正的政策定力,是指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定力,即持续开展逆周期调节的定力。该机构认为,当前房地产政策的主旋律,当是稳定市场,鼓励需求。
但以鼓励需求为名,试图突破“红线”的行为将受到限制。
张大伟表示,地方政府松绑楼市的冲动一直存在,但根据过去的经验,当政策松绑尺度过大时,通常会被要求收回,即出现“一日游”的现象。因此,对楼市松绑的举措,最终不会超出监管部门设定的框架。
对于此轮政策的效果,中信证券表示,2022年3月或是房地产市场销售的底部,市场基本面将在今年二季度之后逆转,开发企业投资信心也有望在二季度逐步恢复。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