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取消购房限制性措施队列中,多地将执行多年的限购、限售政策进行优化调整。
据澎湃新闻不完全统计,今年5月以来,包括河北唐山、黑龙江哈尔滨、浙江杭州、浙江湖州、山东济南、安徽六安、江苏常州、浙江嘉兴、武汉经开区、辽宁大连、辽宁沈阳、广东东莞、安徽合肥、江苏南京、江苏苏州、江苏泰州、江苏句容、浙江金华、福建三明、江苏徐州等20余城出台楼市新政,直指放开或调整限购及限售政策。
以黑龙江哈尔滨为例,5月23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宣布废止2018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2018年印发的通知已完成阶段性调控使命,继续实施区域性限售将导致一部分购房者购买的商品房无法上市交易,抑制了改善性购房需求的释放,不利于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予以废止。即日起,购房人完成不动产权属登记,取得不动产权证即可上市交易。
河北唐山则于5月25日发布政策称,结合本地实际,对部分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梳理清理和优化调整,其中一条政策明确,为满足居民家庭合理购房需求,取消路南区、路北区、高新区范围内的商品住房限购、限售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多个热点二线城市也跟进优化调整楼市政策,且多涉及限购、限售等方面,购房限制性措施正逐步取消。
以杭州为例,5月17日,杭州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优化二手住房交易政策。在杭州限购范围内购买二手住房的,对落户杭州未满5年的户籍家庭取消原“在购房之日前2年起已在杭州限购范围内连续缴纳城镇社保满24个月”的规定;对非杭州户籍家庭,将原“在购房之日前4年起已在杭州限购范围内连续缴纳城镇社保或个人所得税满48个月”的规定调整为“在购房之日前1年起已在杭州限购范围内连续缴纳城镇社保或个人所得税满12个月”。
这也意味着,按照新政策,在杭州市限购范围内购买二手住房,落户杭州市未满5年的户籍家庭无社保缴纳要求。对非户籍家庭来说,须在购房之日前1年起已在杭州市限购范围内连续缴纳城镇社保或个人所得税满12个月。
另有南京、东莞、苏州、武汉等多个城市宣布放开限购及限售政策。
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表示,多地废止及放开限购限售政策,这是近期政策“组合拳”的一部分,目的主要是侧重在满足居民合理的购房需求,包括刚性和改善性需求。根据已公布放开限购、限售的城市来看,大都集中在三、四线城市,也有部分楼市表现相对低迷的二线城市。近期,无论是政治局会议,还是央行、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都明确表达了对房地产政策的支持态度,各地也逐步释放宽松政策,从力度上来看,取消限购、限售较房贷利率调整更有利于激活需求。预计下一个阶段,地方房地产政策宽松的局面可能扩展到重点二线或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望在三季度逐步企稳。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梁楠则指出,放松或取消限售政策利好购房者 “卖旧买新”,对改善性需求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与中央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相呼应,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符合条件的二手房源入市,增加市场供应,进而提高二手房市场的流通性。
根据贝壳研究院数据,限售放宽后,近期多地二手房挂牌量增加。数据显示,东莞5月中旬限售年限降低,5月二手房日均新增挂牌量较4月日均增长约25%。苏州、南京、徐州等长三角城市也放宽限售,苏州5月二手房日均新增挂牌量超过4月的2倍,也超过3月的日均水平;南京、徐州5月日均环比增长50%左右。济南5月23日限售放宽后,近几天二手房新增挂牌量明显增加。同样,放长周期看,苏州、南京、济南等城市5月的新增挂牌量多接近于过去两年的月均水平。
而对于放松限购政策,梁楠表示,这为一些之前限购的居民提供了购房资格,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市场购买力,这对有效解决楼市库存积压有积极作用;再次,多地放松乃至废止限购限售政策,有利于改善当前房地产市场信心偏弱、楼市修复不及预期的局面,同时也体现了政策调整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良性发展。
梁楠认为,从当前出台松绑政策的城市市场表现来看,市场恢复进程仍比较缓慢,加之全国多地疫情阴霾尚未散去,对市场修复形成一定阻力,预计后续部分库存压力较大、市场成交低迷的城市,或仍会有跟进放松限售限购政策的动作。
展望后市,贝壳研究院认为,信贷支持下,限制性政策优化、支持性政策加码的效果将逐步释放。限售政策有利于增加二手房供应,限购、限贷等放松利于增加购房需求,供求两端政策结合将加快刚需、改善性合理住房需求的释放。
同时,二手房挂牌房源增加后,刚需群体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经过一定时间的去化,改善性群体卖掉现有住房,并新购买改善型住房,这其中有一部分人会进入新房市场,从而带动新房市场销售改善,房企回款加快,拿地投资信心提高,土地市场修复,最终实现房地产市场和行业的良性循环。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