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房企“出海找壳”
在发债的途径外,通过海外上市公司平台融资,成为近期A股房企的趋势性选择。去年6月30日,金地就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辉煌商务作为购买方,以总价约8.36亿港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至祥置业61.96%的股份。但由于该股权买卖协议未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实现先决条件,一个月后即宣布失败。
金地的失败丝毫没有影响A股房企“出海”找钱的步伐。今年5月初,招商地产公告,拟通过境外子公司入主H股东力实业,实现借壳上市。
今年5月14日,万科对外宣告,将投10.79亿港元收购在港上市的南联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约74%的股份。至7月16日,万科完成对南联地产的收购,并称为其国际化尝试初步铺路。
7月初,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香港计划以3.622亿港元总价,收购香港上市企业侨福企业73.5%股本。7月23日,侨福企业公告此次收购已经完成,被业界普遍看成中粮赴港上市的突破之举。有消息称,中粮集团整合其他地产业务分为“人事整合”、“资源整合”、“上市”三步走,目前人事方面基本完成整合。
“企业海外发债也好,买壳也罢,其目的就是要融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认为,中粮买壳最终亦是奔着资金而去。
但他同时指出,“买壳融资也别想得太乐观。”他认为,在2012年以前,人民币不断处于升值通道,房企通过发债的方式到海外融资还是可行的。如今,发债融资形式随着人民币的汇率波动,使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汇率损失风险。同样,虽然从买壳到融资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但这段时间里如果全球经济不乐观,将会面临汇率方面的风险,顺利融到资金仍然很难。
事实上,由于内地房地产市场旷日持久的调控,信贷和融资持续紧缩,目前A股市场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大门依然紧闭。“万科已经五年没有在公开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了。”万科总裁郁亮曾对媒体无奈表示。
根据相关统计,从2010年7月至今,A股市场内房地产企业通过定向增发成功融资的仅有8例。而因各种原因停止定向增发的则高达48例。在这8例成功增发的房企中,基本均是三线地产企业所为,而手中土地存量最多、开工压力最大的一线乃至二线房企龙头,均早已和增发无缘。
相比较之下,通过海外上市公司融资的可能性的确大了很多,融资成本也相对较低。例如在港上市的瑞安房地产今年7 月30 日发行的本金总额4亿美元于2015年到期的优先票据实际年利率仅为8.5%,所融资金将用于“输血”其位于上海的地产项目瑞虹新城。瑞安房地产董事总经理兼财务总裁尹焰强告诉记者,此次融资行为在市场反应良好,获得12倍超额认购,发行数量由原来的2亿美元扩大至4亿美元,并获得8.5%的实际年利率,相比公司今年2月份发行的该优先票据降低了1.25%的利率,大大降低了公司融资成本,改善现金状况。
中骏置业近日亦称,公司从海外银团获得4亿港元的3年期定期贷款融资,用以拨付公司及其附属公司的土地收购及一般企业资金。同日,瑞安房地产又获得总计23.3亿港元的离岸贷款。7月25日,方兴地产董事会宣布,获得一笔2亿美元的3年定期贷款,用以企业资金需要。
“诸路不通,进军海外或许是不错的选择。”招商证券分析师表示,对于A股房企来说,目前仍算畅通的几个融资渠道包括了股权质押和担保贷款。但前一种模式不少二线房企已经将其用到了极致,而后一种模式,实际上只适用于诸如万科、保利等资金实力比较强、手中现金较多的大型房企。
申银万国房地产分析师则认为,万科等A股房企收购海外公司短期看是公司国际化的尝试,中期看则是重要的融资平台。做大做强海外子公司,使其成为房企重要的融资平台,有利于应对内地较高的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