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场大病,今年27岁的临沂市费县小伙卞学栋或许正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从小喜欢吹笛子的他也可能会成为一名音乐老师。
但原本有着美好前程的他,在去新单位报到时,查出患有急性再障性贫血(极重型)。经历过生死,面对过绝望,一度失去光明的他学会感恩。
日前,卞学栋和父母、弟弟一起来到临沂市费县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器官捐献手续,志愿在身故后无偿捐献遗体、器官。他们一家四口成为费县首例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也成为全市首个登记捐献遗体器官的家庭。
没有合适配型,错过最佳手术时间
7月27日上午,费县县城北部一处普通的平房,是卞学栋现在的家,从北京治疗回来后,他就在那里休养。“现在身体还好,就是视力不行了,右眼做了手术后还能看见,左眼基本看不见,月底去北京复查后才能知道能不能再做手术……”卞学栋说。
2011年9月,卞学栋正准备去济南一家单位报到,但在入职体检时,身体一直健康的他,被查出患有急性再障性贫血(极重型),而这一纸诊断彻底改变了他原本规划好的人生道路。
“我差不多从初中就开始学笛子,大学读的是音乐学。”大学毕业时,原本可以做老师的卞学栋选择先“闯一闯”,但他没想到,就在自己刚要开始“闯”的时候,命运却发生了改变。
病情确诊后,母亲陪卞学栋在千佛山医院住院,随后转入北京军区总医院进行治疗。当时,卞学栋一度情绪低落,但他的家人始终没有想过放弃。“一直在那里进行保守治疗,寻找合适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卞学栋说。
但是,命运似乎一直与他作对,因为等不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卞学栋度过了长达半年多的等待期。那时,他只能依靠输血维持生命,期间仅输血一项就花去了20余万元。
在等待期间,他亲眼目睹了许多的血液病患者因等不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无奈地离开人世。因没有寻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卞学栋错过了最佳干细胞移值时间,这也导致卞学栋的双眼眼底出血,曾一度失去视力。
母亲:“儿子回家了,其他都不重要了”
再障患者需要移植相合率高的造血干细胞。随着病情的恶化、医疗费用剧增,全家人最终决定,把配型相合率仅为十分之六的弟弟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卞学栋身上,但手术将冒着不小的风险。
去年3月,卞学栋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但手术后的效果并不理想。
“很多和我一起住院的患者,在手术恢复后已经出去打工了。”但卞学栋却需要经历漫长的恢复期。对卞学栋现在的状态,一家人却感到满足,“我们没想到一家人还能在一起,这样就不错了”。卞学栋的母亲林清云始终抱着一个念头:“我怎么把儿子带到北京去,我就要怎么把儿子带回家来”。“现在儿子回家了,其他都不重要了。”林清云说。
在北京漫长的住院期间,林清云几乎瘦得换了一个人,有亲属去北京看学栋,当林清云出现,他几乎没有认出来,等意识到这就是学栋母亲时,这位亲属已经满脸泪水。“几乎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妈妈的头发全都白了。”卞学栋说。
住院期间,他们低价卖掉了房子,花去了百余万元治疗费,使家中一贫如洗,但亲戚、朋友以及同学的帮助,让一家人心中满是感恩。“尤其是学栋和学谦的同学,他们当时都是学生,在手术时送来五六万元。”父亲卞玉才说。
卞学栋生病后,弟弟学谦一夜长大。哥哥住院时,学谦曾一度打算卖掉自己的肾为哥哥治病,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自己好好工作才能维持这个家,西南交大毕业的他放弃了继续读研,放弃了离家很远但待遇优厚的工作,选择到离家较近的济南工作,这样他就能常回来看看哥哥了。
卞学栋:“经历过生死,才懂得感恩”
经历了最艰难的日子,面对过生死,得到过众人的帮助,这让卞学栋一家人更懂得感恩、珍惜生命。“看到那么多和我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在医院里等不到造血干细胞,我当时想去捐献造血干细胞,但医生说我超龄了,后来我就想让我捐器官我也愿意。”林清云说。
卞学栋也有同样的想法,从北京回来不久,卞学栋与父母商量要去登记捐献遗体,全家商量后决定一家四口人一起去登记。今年6月30日,卞学栋登记捐献遗体,父母、弟弟登记捐献器官。他们全家的选择让费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感动不已。“卞学栋成为费县首例遗体捐献志愿者,他们家也是临沂市惟一一家全家人均志愿捐献器官的家庭。”7月27日,费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示。
登记时,卞学栋这样说:“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患病期间得到这么多人的帮助,无以为报,就把我身故后的遗体捐献给国家,希望医生能通过研究我的遗体对这个疾病的发病及治疗增加一份了解,让其他的病人免受或减少痛苦的折磨。”
从生病到现在,曾经学音乐的卞学栋再也没碰过笛子,母亲林清云说,儿子以前笛子吹得特别好,唱歌也很不错。对于以后的打算,卞学栋没有想太多,“先把身体养好,然后再考虑自己能干什么。”2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卞学栋看上去精神还不错。“血小板比较低,需要慢慢恢复,视力还不行,有一只眼睛看不到,还要去北京去复查才能知道能不能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