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纵身跃入中国城市大建新区的浪潮中,但能确保新区不变“鬼城”的“救生衣”——更名迁府,却变成了尴尬的难题。上受中央新政策约束,下遭县级市反对阻击,而几百亿投资却已箭在弦上。
经历了整整一年的飙升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新区的房价陡然下降。
甚至一些买家开始清退打着武夷新区概念的新房,武壬(化名)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新房位于一条还在规划图纸上的60米景观大道旁。“开盘2600,很快涨到了4000,当听说迁府(指搬迁南平市政府)受阻,现在跌到3000多都没人买。”
据当地一名房地产资深人士介绍,前两年黄金时期一个楼盘一个月内销售过半的火爆场面,现在早成了往事。
这是发生在闽北城市南平市的悲喜剧。市政府着力打造的武夷新区,正经历着过山车般的一波三折。
如同中国其他城市建设新城、新区的翻版,迁府成了南平市建设武夷新区中的关键一环,但如今举棋未定,“能否迁府”越来越成为南平房地产投资者最关心的话题。
“所有的人都在观望,到底搬不搬?”2013年9月22日,要求匿名的一个房地产商说,他前年买了六百多亩土地,两亿元资金业已到位,但迄今却不敢动工。“如果迁府不成功,新区的发展一定会遭遇重大挫折。”
2013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要求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南平迁府成烫手山芋。
迁府背后的一盘大棋
在武夷新区管委会处,巨大的效果图上,整个新区正以行政中心为中轴展开。由8幢主副楼组成的行政中心巍然屹立于整个新区中央,效果图中,每幢楼的中央都悬挂着国徽图案。
当地人士介绍,行政中心的场地平整现已完成,但尚未正式施工。“现在他们不叫行政中心,改叫市民广场了。”
“南有平潭实验区,北有武夷新区”,自从2010年7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准《武夷新区发展规划》后,武夷新区,就一直与平潭综合实验区一起,被作为福建省南北两极快速发展的区域载体给予大力扶持。当年12月,南平市组建成立了武夷新区管委会,更由市长亲任管委会主任。
“2011年完成投资222.29亿元,2012年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就投入136亿元,今年计划要达到200个亿。”要求匿名的南平市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只是基础设施投入,并不包括产业投资。
容纳3万人的新高铁站、58米的快速景观大道、全新的飞机场、雄伟的行政中心……在武夷新区管委会的展板上,描绘的蓝图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与机场高铁同步增值飙升”、“百亿市政投资增值房产价值”……在武夷新区的房地产工地上,开发商的广告毫不掩饰自己的卖点。在过去的两年,依靠“迁府”传闻,他们正加紧推销建在一片空地上的楼盘。
与迁府同步进行的,还有更名——南平市更名为武夷山市,其现在下辖的县级市武夷山市改为武夷区。
“南平市更名迁府、建设武夷新区的动议由来已久。”武夷山市的老干部们回忆,20世纪末,原南平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金鑫就曾来调研南平市更名大武夷山市的事。
杨金鑫调研的正是南平市一直苦苦寻求解决的发展难题。南平市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过去,南平在闽北地区和福建省内的经济排名,一直在中游左右,但最近十年,作为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南平的经济却一直停滞不前,在全省位于倒数之列。
“当时都认为我们发展太受限于空间。现在的市区位于群山包围中,地方狭小,土地空间有限,南平市的几任领导一直在另觅中心。”这位官员回忆说。
1999年,原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福垣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在指导南平市研究制定“十五”发展战略时,为南平指明了方向。“他明确提出闽北要打武夷山牌,在武夷山和建阳之间建设新兴中心城市,培育新的增长极。”
在专家们看来,南平市一直没有发挥优势——南平最大的牌子就是武夷山,但这张牌,南平却一直没有打好。
而更重要的是,现在武夷新区所在的地块,正是南平市少有的缓坡平原地带。“但它早期的定位,还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集中区’。只是工业园区,并无行政区域的概念。”一位南平市的老干部回忆。
但南平市很快迎来了好时机。2009年国务院定下海西发展战略,福建省在10个地级市确定了10大经济增长区域的点。“武夷新区正是南平市确定的增长点。”
为了抓住机会,2009年11月,南平市政府在市人大常委会上提交《关于南平市更名为武夷山市的报告》并获得通过。在这份报告中,南平市政府首次明确提到了更名迁府的两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