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国的养老产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中国的养老产业有什么建议?
傅旻:中国的老年化来得太凶猛了,可是中国的养老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金钱也没有准备好,连思想也没有准备好。还有服务人员和管理水平也没有准备好。
西方的养老产业比我们起步早,运行了有50年了,已经很成熟了,我们如果去借鉴西方的经验,可能用20年就能够把养老产业做好。但是借鉴并不是全部照搬地拿来,还要在西方的养老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记者:养老地产有其独特性,需求与普通人有不一样的东西。在设计与开发当中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改变,加入什么样的元素?
傅旻:我们所说的养老地产,实际上是指老年住宅,其使用主体是老年人。因而在设计、规划方案、定位时都要根据以后服务的人群,进行通用的设计,还需要在设计、建筑、管理时本着安全性第一的原则,兼顾便利性、舒适性、节能性,还要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这样的社区,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这就要求一个养老社区还要考虑运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工程。
记者:你刚才提出的“养老产业不能等同于地产”观点很好,那么养老产业应该如何做?
傅旻:中国的养老地产,实际上是为了赶时髦,规避房地产宏观调控而兴起的。大多数国内资本的理解,还停留在养老住宅上,是基于房地产的养老产业。可养老产业的核心,是服务产业。养老就是养老,地产就是地产。老年住宅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养老地产,其中应该包含老年住宅的开发、服务和管理,实际是根据老年服务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当然这里面会有开发、商业、服务、管理和运营、医疗等等。
记者:中国现在只有很少的养老住宅在这样做。不少企业都是先圈了一块地,房子建好了,卖出去了。实际上是借养老产业的名义去圈地。
傅旻:中国养老产业的游戏规则还没有建立,这里面有一些人在真正做养老产业,也有一些企业实际上是借养老产业的名义圈地,行开发地产之实,是“挂羊头卖狗肉”,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养老地产。
中国的养老地产通常是这样来做的:首先是可以拿到一块地,不管这块地,适合做什么,发现养老地产比较时髦,还能给点建设费用,地拿得还比较便宜,就拿来开发养老地产,其目的是为了占便宜,这样怎么可能做好养老住宅?而在美国,开发养老产业,是要先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调研,然后再进行可行性研究,接下来才去拿地进行开发。
记者:看来,中国的开发商要真正学习美国养老社区开发的精髓,根据需求来开发养老住宅项目。
傅旻:在美国,做一个养老住宅项目之前要进行调研,进行可行性研究,看看能不能盈利,是不是有可持续性,还要看能否带来就业;如果不能通过可行性论证,就不会去做养老住宅。可是在中国,有几个养老住宅的可行性研究是真实的?
鼓励老年人在家中养老
记者:能否跟我们讲一下美国的养老产业是怎么做的?对于中国的养老产业有什么建议?
傅旻:在美国,只有将近5%的老人是在机构养老,大部分的老人在自己的社区,自己家里养老。所以我认为中国要全面地开展养老服务不仅是要建房子,建大型的养老社区,建养老机构,还要大力推广社区养老,要鼓励老年人在家里,在自己熟悉的场所里面来享受他们的晚年。
社区养老,应该有相应的社区服务、照料服务、医疗服务,让老年人尽量留在社区。
记者:可是社区养老的一个障碍就是一些社区不符合养老的需求,需要进行一些改造。
傅旻:确实,有一些楼房建设时间较久远,没有电梯,不符合养老社区的要求。实际上,在美国,也并不是所有的社区都符合养老社区的要求,但是可以通过对住房的改造,在一些住宅楼上外挂电梯,厕所里面安装扶手,升高厕所的马桶,将蹲便器改造成坐便器等方式对老社区进行改造。
记者:有人建议中国养老地产的发展需要把开发商、投资商、运营商的角色进行分离,促使养老地产金融生态的发育。对此,你怎么认为?
傅旻:我觉得这些角色最好不要分离。一些投资养老产业的组织是非营利性的,既是开发商又是投资商,他们是为了一个使命去建设一个养老社区。为了这个使命,他们去找地,办执照,开发这个社区,运营这个社区,也有责任去管理好这个社区。如果将养老社区的开发、投资、运营的角色全部分离,不敢想象以后这个市场变成什么样的。
记者:现在企业开发的养老地产项目针对的是高端人群,都主要面向高端市场。那么中低端人群如何解决养老问题?
傅旻:现在开发的大型养老社区都是针对的高端人群。低端人群,就需要政府来管。中端人群,则要靠商业运作来解决,同时还要由政府进行补贴。
记者:养老住宅项目到底是建在郊区好还是市区好?
傅旻:当然是在城里好,这里有老年人熟悉的生活环境,有健全的医疗、商业、购物环境。在郊区的养老住宅,可能只有一两个指标满足养老的需要,空气比较新鲜,医疗条件好,其他条件都不符合养老的需求。
记者:中国的政府能不能扶持养老产业,拿出市中心的地块来开发养老地产?
傅旻:这个又回到养老产业的盈利模式上来,如果养老产业可以赚钱,比五星级酒店还能赚钱,在哪里都可以开发养老地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