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这十年楼市的风风雨雨,不难发现,“崩盘论”已属陈词滥调,隔一年两年,“崩盘论”就会被传得沸沸扬扬,尽管谣言漫天,但眼下中国的楼市依然坚挺。笔者梳理出十年来楼市“崩盘论”的演变历程,不妨以史为鉴、一一回顾。
2004年杭州房价下跌14.6%引发崩盘论
据报道,当年的10月下旬,杭州商品房均价为5651元/平米,而当年上半年均价为6613.9元/平米,相比之下,跌幅达14.6%。2014年的1-10月,杭州市商品房销售额增长为10.3%,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4.5%,也比上海低了27.3%,同时还比浙江全省投资低26.1个百分点。
当时,杭州的商品房实际成交量首次少于批准预售量。2004年的前三个季度,杭州市主城区(不包括萧山、余杭)商品房和住宅的批准预售面积比实际销售面积分别多出90.93万平方米和49.93万平方米。
对比这一连串的浮动数据,“杭州商品房开始由热销转为滞销”、 “杭州房价暴跌”等言论开始传出。而后,“杭州楼市正跨过波峰滑向谷底”等论点被抛出,楼盘数量少、销售慢;二手房源明显增多;房地产商转向旅游等其他项目等诸多论据被摆出,以支撑论点。崩盘论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一股骚动。
2006年调查报告显示房地产存潜在风险
2006年底2007年之时,不少人在进行楼市盘点时,又重提“楼市崩盘”这一论调,理由是已买房的投资者和持币待购的买房人对房价走势保持高度警惕,有的投资者甚至已从房地产撤资转而拥抱股市,同时,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大量的购房人不满意当时的房价,一份金融报告更指出,“在房价攀升和房地产信贷规模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关注房地产市场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看似确凿的证据引发了多方的隐忧。
2008年美国楼市崩盘引担忧
据报道,2008年7月中旬,美国楼市的“擎天柱”房利美与房地美盘中股价出现暴跌,仅在一上午的时间内,这两家美国最大的房地产信贷公司的股价下跌幅度均超过50%,截至收盘,两家公司创下了当周内最高下跌纪录,分别下跌了73%和62%。同时,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倒闭,知名投行计划出售多项资产筹集资本,失业人数激增,全美消费者指数暴跌至50.4%。
货币政策突变引发了当时的美国楼市崩盘,当时,国内的房地产也处于低迷阶段,不少人担心国内也上演同一幕。
2010年网传“崩盘时间表”
2010年3月一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的文章在网上疯传。该时间表展示了日本1985年至1991年以及2005年至20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征,尽管时隔20年,但中日两国表现出的房地产市场的特点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1985年,日元开始升值;1986年资金开始流向房地产;再过一年,即1987年日本的房价飙升三倍。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2005年人民币升值,一年后大量资金也开始流向房地产,2007年房价飙升三倍。这个过程完全吻合。此外,日本楼市在1988年出现下滑,但房价靠地王拉升;而中国在2008年也出现类似现象。结果,日本在两年以后,即1991年出现房地产崩盘。对比到最后,文章作者预测:中国房地产将在2011年出现崩盘。
该文章引起了当时诸多媒体的关注,部分专家站出来辟谣,说明中日两国的市场环境与调控能力不同,但日本“崩盘”对中国市场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同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房地产泡沫可能在2012年破裂言论传出,崩盘论再度引发关注。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