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及望海楼之争一:关于孔望山的来历与传说

2014年12月08日 14:07
来源:家在临沂网
孔望山及望海楼之争一:关于孔望山的来历与传说
来历:孔子问官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出访郯国时,曾在此山头向郯子请教官职制度方面的学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后又与郯国国君郯子到此登楼望海,观望日出,故而称之为孔望山。关于孔子登山望海,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当年孔子来郯子国,准备向东夷人传播“礼乐”,即关于礼貌的学问。当时孔望山为大海包围。孔子登上孔望山,看到山下海滩上有无数招潮蟹在不停地挥动大螯,向前爬行。孔子非常惊讶,以为这些螃蟹正在向他挥手致敬。他转过身,对身边的弟子说:这里连螃蟹都知道礼貌,我还有什么可讲的呢?于是便起身离山去,从此留下孔望山。
18亿年一座孔望山,宗教文化价值巨大
孔望山由花岗岩、片麻岩构成,距今已有18亿年的历史。孔望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历代游客所景仰,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以中国最早的东汉末的佛教摩崖石刻为代表的众多宗教遗迹。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群位于孔望山南麓西端的断崖上,分布在东西长 18米,上下高约8米的范围内。造像群像有三种:浮雕造像、小龛内的线刻画像和附属于浮雕造像的台座和灯碗。浮雕造像共有89尊,其中道教的汉装人物像4尊,分别为老子及其供养人、关令尹喜和黄帝。属佛教人物造像共85尊,主要为佛经变故事,核心是位于造像中央偏下部的“涅盘图”,共由46尊人物图像组成,中心人物是高浮雕的释迦牟尼仰身卧像。
孔望山除了造像群这一宗教遗迹外,还发现了其它的类似遗迹,亦有道教也有佛教的东西。在造像群东南侧不远处有一汉代高大石象,它体型雄健浑厚,神态温良驯善。石象左腹刻脚带脚铃,手持长钩的象奴。以钩驯养家象属汉代常见之术,驯象用钩与大象则常见佛家经典和佛事活动之中。石象四足下,均刻出仰莲一朵,更表明了石象佛教题材的性质。再往南较远处,便是汉代的石蟾蜍。战国秦汉,直到魏晋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对有着超自然的神灵信仰的人们来说,只要是免灾降福的,佛祖、上帝、道尊与蟾蜍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早在 1984年由已故丁义珍先生在考古调查中,发现孔望山东主峰顶两处东汉至魏晋的道教遗存。一处为“石承露盘”,另一处为“杯盘刻石”。
孔望山以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宗教类遗迹是佛、道并存,而以道教为盛,是符合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历史实际的。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讲究的方术神仙之学,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和羽化成仙之道。在秦汉时期,在上到皇帝下至平民大众中很有市场。道教的黄老之学在西汉前期一度成为治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东汉末年张角则借太平道发动了规模宏大的黄巾大起义。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一种异域文化,要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地位的抬升,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佛教与道教一样有神仙极乐世界的美好描述,有摆脱人生苦恼,成仙成佛之道,再实际一点的是祈福免灾的现实功用。这样一种共性,加上中国早期教派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佛道并行,甚至共存于一处宗教信仰场所既是一种正常,亦是一种必然。
孔望山摩崖石刻中东汉时期佛教题材内容的发现,将中国摩崖佛教石刻上推了几个世纪,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还早200多年,被誉为“九州崖佛第一尊”。它的发现更是对传统的中国佛教史、艺术史和和中外关系史等许多方面都提出挑战性的课题。
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
孔望山摩崖石刻中东汉时期佛教题材内容的发现,将中国摩崖佛教石刻上推了几个世纪,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还早200多年,被誉为“九州崖佛第一尊”。它的发现对传统的中国佛教史、艺术史和和中外关系史等许多方面都提出挑战性的课题。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国的佛教是由“陆上丝绸之路”由西传入中国,然后再向其它地方传播的,然而,孔望山的这种早期的佛教的摩崖造像为什么没有在最先传入佛教文化比达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出现呢?有人就认为这和东汉时期徐淮地区浓厚的宗教气氛和鲁南苏北汉代发较的汉画像石雕刻技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有人认为存在着以之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样也输入了印度佛教,落地开花,孕育了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题材。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看过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摄影题诗道:“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
 
免责声明:凡本站注明 “来自:XXX(非家在临沂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站新闻中心,邮箱:405369119@qq.com

合作媒体

  • 搜房网
  • 焦点房产
  • 腾讯蓝房
  • 齐鲁晚报
  • 鲁南商报
  • 交通电台
  • 临沂在线
  • 山东房产联盟
区域:
姓名:
手机:
QQ:

家在临沂网团购报名